围棋游戏大厅(在电子游戏里学会围棋这可能吗)

heiwantiyu 22-07-23 6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88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如果是十年前,有人向旁人提起围棋,得到的回应很可能是:我知道有这么个棋类游戏,但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就不清楚了。2016年谷歌旗下的人工智能AlphaGo横空出世以后,至少相当一部分人明白了这么几件事:现代围棋成了正经的职业竞技项目;在围棋这个项目上,以前从没有计算机赢过人;韩国的李世石是个围棋高手,但他下不过AI,世道变了。人机大战:李世石 VS AlphaGo围棋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棋类游戏之一。《史记》里说“尧造围棋,丹朱善之”,真按这个算的话围棋少说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根据史学家们的考证,古代围棋规则成型最晚不会晚于春秋时期。在今天,围棋主要流行于以中、日、韩三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在欧美地区亦有一定影响。很多棋类游戏都已经被搬上了电子屏幕,成了“电子游戏”家族中的一员。我们不仅可以使用一些软件和程序对弈、和人联网对弈,也可以直接在这些软件上学习怎么下棋,而且是以电子游戏的方式——图文解说、动画演示、分数排行、及时的奖励反馈,或是别的什么。例如Nintendo Switch平台的《世界游戏大全51》(收录了52个世界流行的桌面游戏),就包含了国际象棋、日本将棋、西洋跳棋、中国跳棋、五子棋等15个棋类游戏,每个都有简单的新手教学。但是,围棋并不在内。按理说围棋虽然相对小众,也不至于算不上“世界流行”。《世界游戏大全51》的国象教学围棋何以难于“改造”为电子游戏《世界游戏大全51》同样没有中国象棋。中国象棋本质上和将棋、国际象棋类似,它们的规则可以用简明的动画演示和文字解说被阐述清楚:什么类型的棋子有什么样的走法,获胜条件是“将”死对方的王,明白人一听就会。至于策略构思的深浅,那是另外一回事,可以慢慢进步。总之,《世界游戏大全51》不收录中国象棋,并不意味着它不便被收录。马走日,象飞田……象棋每种棋子移动的方式是固定的而围棋之所以不被收录,归根结底,是因为它无法被当成轻度游戏,无法在新手玩家所能适应的节奏下——通常是10分钟以内,向他们传达规则的含义。换句话说,对于围棋,10分钟时间尚且解释不清下一步棋“可以下在哪里”,更别提“应该下在哪里”了。这样说可能导致两个误会,必须事先澄清。一个误会是围棋无法被做成轻度的电子游戏形式,是因为它的难度高于别的棋类游戏。诚然,计算机学者对围棋状态空间复杂度的估计高达250的150次幂,这个数值比多数棋盘游戏都大。可是对于人类来说,没有什么棋盘游戏想达到顶尖水准是轻松的。自从我知道五子棋存在“花月”、“浦月”这等复杂定式乃至无禁手必胜套路以后,我早就封盘不下了,一心一意专注于围棋,因为五子棋上手虽易,真研究起来也是极其可怕的。另一个误会是围棋的规则不好传达,是因为过于繁冗,像《龙与地下城》桌游那样能写成一本厚厚的规则书。恰恰相反,围棋的规则只有精简至极的两句话:气尽棋亡,地多者胜。前一句是说棋子的死活怎么判定,后一句是说黑白双方的胜负怎么判定。真正的麻烦在于,围棋入门需要花很大篇幅去解释什么是“气”,怎样算是“气尽”,什么情况下算得到了“地”、“地”的多少又怎么比较……围棋的规则精简没错,但它还有待进一步解释。围棋中,与棋子相邻的交叉点个数代表着这块棋有多少“气”(图中画X的地方)终局时,根据双方围地的多少来分胜负事实上,现在有不少软件都是包含围棋教学内容的,如移动端的知名App“围棋宝典”。但是,这些软件做的教学内容根本不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它们要么相当于电子书版的围棋教材,要么直接给用户播放真人教学视频。我们可以拿金山打字这样的游戏来做一个对照。用键盘打字是硬功夫、技术活儿,但金山打字借打地鼠、追小偷这样的小游戏来训练玩家对键盘的熟练度,算是做到了“寓教于乐”。那么围棋可能被做成这样的电子游戏吗?紧张 *** 的打字游戏《生死时速》如果有一个游戏能够借助它的玩法本身,循序渐进地传达围棋的规则,玩家也就更容易接受了。这么说来,对于很多别的棋类游戏,似乎也很少有电子游戏尝试将知识传递融入到游玩过程。不过,多数棋类游戏的规则本身就是便于传达的,动画演示一下棋子的走法,略微加些电子游戏的计分、奖励机制,现代玩家并非不能接受。围棋游戏化的首度尝试然而,如果真的要在电子游戏里学会围棋,仅仅做到加入计分、奖励机制这种程度的游戏化(gamification)是不充分的。所谓游戏化,通常指的是把电子游戏的设计理念应用到别的过程,让原本难啃的东西更易上手,更有趣味,一旦玩家技巧有了长进,能及时得到积极回应(俗称“正反馈”)。毕竟,作为游戏的围棋,和一般意义上的电子游戏还是不太一样。所以看到Steam平台上出现一款叫《围棋征服战》(The Conquest of Go)的新游戏时,我一开始有些意外。它能在“围棋的游戏化”这条路上迈出多远?这款游戏还处在抢先体验阶段,综合评价为“好评”,但评价只有寥寥几十个,开发者则名不见经传。《围棋征服战》暂时仅有英文版本,大部分围棋术语都是日语的音译。人工智能AlphaGo未问世之前,现代围棋大部分理论和经验都扎根于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8),这些术语就是从那时流传下来的。那一时期由于幕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僧侣们对棋道文化的推广,涌现了大批出色的棋手。日本动漫《棋魂》中的藤原佐为在附身小光之前,上一任宿主正是江户时代创下御城棋十九连胜记录的一代“棋圣”本因坊秀策。说回《围棋征服战》。本质上,它就是一个围棋教学加实战的游戏,只是在实战的部分结合了策略游戏中常见的征服玩法。它的教学模块(Quick Play)和普通围棋教学软件没有太大差别,从对棋盘、棋子的基础认识,到吃子的 *** ,再到先手后手、连接与分断的概念,入门知识基本是全面的。甚至,它还讲到了人工智能出现以后更流行的一个围棋定式。但是除了有音乐,有无关紧要的动画效果,整体而言也不过是一本电子书,玩家得主动阅读大量文字,吸收新概念。教你吃子围棋的术语比较多,例如跟动物有关的形状描述就包括“虎”、“猴”、“金鸡独立”、“胀牯牛”等等。大概也是意识到了教学模块不能塞太多东西给玩家,作者把很多术语都放到另外的词汇表里。游戏的主体内容是征服战(Campaign)。和经典的4X策略游戏不同,不需要考虑开发资源、探索地图和扩张节奏,这里所谓的征服其实就是和内置AI下一盘棋,赢了就能获得一片新的领土,也没有加入什么剧情和角色扮演的要素。待征服的地图区域,这并非大地图的一角,而是总共就这么大系统默认从9*9的小棋盘开始,玩家被让4子,AI设为更低强度。这应该是电子游戏首次将AI代码直接写入程序。我们以前在别的游戏中常常称非人类对手为“AI”,比如《文明》中玩家以外的文明、《上古卷轴》中的NPC。但是这些对手并非学术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它们只是一段采用传统算法的脚本,神经 *** 、深度学习、强化学习这些 *** 一个没用到。《围棋征服战》使用的均为开源AI,包括GNU Go、Hybrid AI、KataGo。采用以深度学习、神经 *** 为代表的算法的AI模型,能够做出好的决策,但研究者们无法解释它怎样做出决策。这不像游戏中传统的程序脚本,程序员清楚其运作原理下面是我拿黑棋下的之一盘,AI强度较低,但新手如果不明白规则直接来实战的话,是学不到任何有用的经验的。贴心的是,游戏会对一步棋都自动标注对应的围棋术语。地图的具体状况在下棋时是不可见的,如果玩家拿的是黑棋,那么胜利之后黑棋围住的棋盘区域就是获得的领土范围。“征服”胜利后,棋盘变成了简易的资源地图对局时有四种资源:木材、粮食、石材和金钱。消耗资源,可以使用悔棋、形势判断、下一步推荐、查看分支变化四个技能。不要小看这些技能,围棋对局的胜负并非只取决于对局者的硬实力,比如说借助人工智能得到了准确的形势判断,优势方接下来就可以审慎一些,劣势方也知道是时候拼搏了,对最终胜负影响很大。征服胜利之后,玩家可以从围住的领土范围内可以获取资源。从这个设计上看,在棋盘上围到的空越多,领土就越大,可能获得的资源也就越多。同时,赢下一盘棋之后玩家可以借助强大的AI帮自己复盘,哪里下得好与不好都可以分析出来。存在两个不关涉核心设计的问题,一是这个游戏没做试下功能,不方便自己研究棋局。此外,游戏内AI有时莫名迟钝,一步棋久久不下,很有可能是Bug所致。不切实际的“寓教于乐”看得出来,《围棋征服战》的作者是想做到寓教于乐的。在实战部分,围到的地盘就相当于地图上征服的领土,领土多少决定资源奖励的多少,AI的形势判断等功能被转译为“技能”,这一切都很“电子游戏”。然而,教学部分与实战部分完全是脱节的。你想玩征服?好的,先老老实实看几十页的规则、术语说明。至于实战部分,围棋与征服玩法的结合也相当生硬,赢了棋才能看到地图实际情况,过程中没有一点征战的氛围。如果新手直接玩征服战也不是不行,但那就完全依赖于实战经验的积累了,据我所知,几乎不存在不从基础学起仅靠实战学会围棋的人。围棋术语清单。然而知识灌输,不是游戏传递信息的方式一般认为,围棋的棋理很方便和军事理论联系到一块,什么慎勿轻速、彼强自保、弃子争先,两者在事关生死存亡的问题上有些道理是共通的。魏晋时期的谢安、新中国的 *** 主席和陈毅元帅、日本近代的织田信长,这些军事政治大腕和围棋之间都有一点故事。可惜的是,《围棋征服战》也没能表达出围棋与军事之间到底共通在什么地方。没有氛围,没有表达,玩家能做的只是纯靠下棋来推进游戏,也不知道他们扮演的是谁,为什么要征服。不得不说,《围棋征服战》提供了一种思路的雏形,也就是把围棋和策略游戏结合起来。但游戏也就暂时止步于“雏形”了。它不像《世界游戏大全51》那样追求轻度的呈现方式,也不具备《五维国际象棋》那种另一个层次上的天才巧思,逗留在了一个比较尴尬的中间区域。《五维国际象棋》,一款让人匪夷所思的多时空穿越下国象的游戏游戏终归不能取代学习,所以……寓教于乐是现在教育领域很流行的一个理念了。在大型中文学术平台“中国知网”上搜索“游戏”二字,我发现有茫茫多的论文,而且主题大多是“怎样将游戏更好地应用到课堂教育”。可是有一个问题,真的什么知识都能寓教于乐吗?《刺客信条:英灵殿》对维京时代的还原很用心,《奇异人生》的剧本对美国高校语言文化的呈现很纯正,但要较真的话,有人能单方面依靠它们来学历史、学英语吗?这恐怕不现实。历史、英语都是系统性的知识,从系统到碎片容易,从碎片到系统却难。围棋入门也是需要系统性的学习的,所以像《围棋征服战》这样简单对围棋加以游戏化的作品,知识传递的效果不会太好。如果游戏被这样改名之后真能名副其实,那就太梦幻了我们之前谈到了游戏化的意思:把繁杂的东西变得明白易懂,把枯燥的东西变得趣味横生,把 *** -奖励机制贯彻到底。如果一门知识高度系统化,那游戏就需要把它揉碎,碾成粉末,溶为流体,让玩家吸收得又快又好。但是,这种通常意义上的“游戏化”有时其实是不中用的。游戏不一定都得是无痛的、欢乐的,放慢节奏,允许玩家一时间感到困惑难解,但通过有条有理的引导让玩家获得“顿悟”的游戏,没准可以传达一些原本不便传达的东西,比如围棋规则。尽管游戏终归是取代不了学习的,但合适的游戏设计可以让知识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扩散,前提是对“游戏”的理解不那么一根筋。如果《围棋征服战》能主动抛开无意义的“征服”、误导性的奖励机制(让玩家以为围棋就是要围得越大越好,这其实不对)之类的表层“游戏化”做法,转而构建一种更为长线、更有深度的策略玩法,它也许能更吸引人。但到底怎么做?这就不是我能回答的了。

围棋游戏大厅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黑娃体育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