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之差武术散手和散打究竟有什么区别(武术散打)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90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武术根植于华夏大地,在发生、发展、繁衍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和发展。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催生了武术的萌芽,早期的军事战争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后来的社会综合因素促进了武术的繁衍,长期以来, 武术主要是通过套路的形式进行流传。“武术散手”是武术套路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是武术套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散手和散打究竟有何区别呢?
“散手”是武术套路的专有名称
武术套路形成了从单个、组合、分段、 *** 到散手这样一个完整的练习体系。武术散手就是把套路中连接的动作拆散,采用具有攻防含义的重点动作,师徒或徒弟之间按照本流派的技术风格和要求进行交手,从而达到体会和表现动作技击含义和演练技巧的运动形式。
散手练习要求两个人之间的“喂招”和“破招”,必须使用本拳种的动作,必须保持本流派的技术风格,例如,八卦散手使用的是八卦掌的动作,形意散手使用的是形意拳的动作等。
太极散手表演
例如,1980年的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河北运动员表演的劈挂拳散手,劈挂拳的大劈大挂,关节伸展,幅度大,演练很有气势。劈挂散手练习时,二人配合默契你“喂招”我“破招”,从中确实领略到了劈挂拳散手的独特魅力。还是这两个运动员,大会调研组要求他们使用劈挂拳进行实战,两个人必须分出胜负,他们为了争输赢用拳用腿快打快踢完全没有了劈挂拳的影子。因为,大劈大挂动作的方向、路线、轨迹、速度等均不符合“快打慢”的要求,大劈大挂动作既容易被防守也容易被反击,所以两个人都不使用。
传统武术散手切磋
“散打”是武术对抗项目的专有名称
武术散手名称的出现有悠久的历史,在《居延汉简甲编》1304号简中就有“相错畜,相散手”的记载。但是,影响武术徒手对抗项目采用这一名称起重要作用的应该是解放前中央国术馆举办的“国术国考”。“国术国考”开创了我国竞技体育武术对抗的先河,其中设立了“散手”这个项目。1929年至1933年间,包括在杭州举行的国术游艺大会先后进行了3次散手比赛。每一次比赛由于竞赛规则的内容不一样,导致出现了“斗牛赛”、“斗鸡赛”、“拼命赛”的结局。1978年出版的全国体育院校《武术》教材中有散手技术的介绍内容,1979年,试验研究武术对抗项目沿用了“武术散手”这个名称。
国术游艺大会散手切磋
1979年5月,在广西南宁举行的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太极推手、散手、短兵由3个试点单位登台表演。当时的报纸、广播在报道散手这个项目时,开始出现了武术散打这个名称,当时记者的报道用语推动了“武术散打”名称的传播。
武术散打就是两人按照竞赛规则的要求,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等技法,通过实战来体现个人格斗能力的运动项目。散打概念与散手概念的内容、性质、表现方式等完全不同。散打的“散”字表示散手、散招的性质和用途,“打”字在散打这个名称概念中起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作用。
武术散打充分体现了武术的技击理念。武术历来就有攻击人体的“三盘”之说,散打从人体的头部到下肢都能被攻击,上至腾空动作下至地趟打法都能够使用,动作的空间范围可以说达到了极限程度。武术还有“远用腿,近用手,贴身靠摔拿”之说,在不同的距离,不同的格斗姿势状态下都能够使用进攻与反击的 *** 。武术的这些技击理念在散打竞赛规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充分说明武术散打很好地继承了武术技击的衣钵。
武术散打史上经典之战:柳海龙对战宝力高
武术散打和其它同类人体格斗项目相比较,更大的技术特点就是在同一个运动项目中,更大限度地发挥踢、打、摔等技击 *** 综合应用的整体功能,能够表现出武术技击的完整性、实用性、发招的灵巧性。因为,“相生相克”是推动武术技术繁衍发展的不竭动力,踢、打、摔从技击 *** 上来讲,每一个方面内部之间是“相生相克”的,形成整体之后互相之间也是互为作用、互为制约的,在这个技术整体中,通过运动员使用动作时产生出来的无限技巧,正是中国武术技击内涵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