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号空难(摧毁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塑料泡沫空难)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83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哥伦比亚”(Colombia)对于美国人而言,意义非凡。它最初可以追溯到18世纪,罗伯特·格雷指挥的一艘帆船,这也是绕行世界的之一艘美国籍帆船。所以,美国很多事物都喜欢用哥伦比亚来命名,例如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美国之一艘航天飞机也以“哥伦比亚号”命名。
承载着美国航天光荣与梦想的哥伦比亚号却没有善终。2003年2月1日,执行STS-107任务的哥伦比亚号再入大气层时发生事故,在德州上空解体,搭载的7名航天员罹难。这距离挑战者号发生爆炸仅过去17年。
什么原因造成哥伦比亚号的悲剧呢?
2003年1月1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要执行STS-107,也即将发射第113次航天飞机任务,哥伦比亚号也将要迎来第28次飞行任务。七名组员分别是布朗、赫斯本德、克拉克、乔拉、安德森、麦库尔,还有之一个进入太空的以色列人拉蒙。
由于种种原因,STS-107任务被NASA延迟了18次。从安全程序上看,航天飞机和飞机一样,最危险的阶段是起飞和降落的时候。尤其是发射阶段,稍有不慎满盘皆输。例如17年前挑战者号就是发射途中发生爆炸事故。哥伦比亚号组员严阵以待,谨慎的对待升空程序。
图1、航天飞机起降示意图
10点39分,哥伦比亚号在万众瞩目下顺利点火,庞大的发动机每半分钟就要消耗一座标准泳池容量的燃料。它很快便进入了MAX-Q阶段,此时大家都捏了一把汗。幸运的是,哥伦比亚号平稳的度过了最危险的时间。
哥伦比亚号还在加速向外太空飞去,在4.3万米高空,它和助推器脱离。发射八分钟后,哥伦比亚号关闭了主发动机,他们平安进入既定轨道。
发射次日,NASA工程师在录像中发现了不同寻常的一幕,发射82秒后,一个公文包大小的隔热泡沫从燃料箱上掉落,击中了哥伦比亚号左翼的复合材料板上。此时大家关注的焦点都在航天飞机本身上,根本没有注意这个细节。
这,也成为了阿克琉斯之踵,为灾难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几乎每次航天器发射都会有类似的泡沫塑料掉落,通常情况下都不会造成严重后果。NASA的主管开始评估掉落泡沫的影响,他认为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后经过修复即可,所以并未采取进一步措施。
图2、哥伦比亚号发射瞬间
2月1日,经过十七天的飞行,航天员圆满完成既定任务,他们要回家了。他们换上特制的宇航服,用以抵抗返回时巨大的压力。
8点15分,哥伦比亚号在指挥长一系列的操作下,进入了返回位置。哥伦比亚号在时速2.8万千米穿过大气层时,机翼的温度能升至1400摄氏度,外层的隔热瓦是它唯一的“保护神”。摩擦产生的热量和气体映出橘红色的光,当组员都在为即将重返地球而兴奋时,危险悄然而至。
地面控制人员发现哥伦比亚号左侧的四个温度传感器突然失效,舱内其他情况看似都很正常,控制中心并未将这一情况告知,此时航天飞机已经开始损坏。
哥伦比亚号的侦测器开始接二连三失效,控制中心的气氛陡然紧张起来,突然他们和控制中心失去了联系。航天飞机开始逐渐失效并解体,撕裂成数个碎片滑落天际。
控制中心仍不知道哥伦比亚号的具体情况,德州已经有目击者报警,称有空难事件发生。数分钟后,NASA的工程师从电视上看到航天飞机失事的画面,控制中心也开启善后程序。然而数百吨航天飞机残骸正从天空中不断坠落,这也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图3、哥伦比亚号,能隐约看到左翼碎片
午后,NASA正式公布了哥伦比亚号空难的事实。接连两次航天飞机失事,给NASA声誉和航天计划造成重大打击。事故发生三小时后,官方成了独立的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CAIB),委员会由退休的美国海军上将哈罗德·盖曼领衔。
CAIB的当务之急是要消除舆论的猜忌,众所周知2001年“9·11”事件,让大众对航空安全风声鹤唳,哥伦比亚号也会是 *** 的目标吗?调查员事无巨细的查阅完安保记录后,将 *** 的选项划除了。
盖曼要求调查组开始仔细研究哥伦比亚号返回时的每一个细节,他们发现航天飞机失事前几分钟,回传的数据出现异常,尤其是几个故障前的传感器探测到了极高的温度,这些传感器的均分布在左侧机翼的起落架附近。
调查员认为,这是由于航天飞机产生的高温气体窜入了起落架舱,他们继而得出结论,哥伦比亚号的外部蒙皮遭到破坏,尤其是蒙皮外的隔热层失效。如果要证实调查员的猜测,他们还需要找到航天飞机的飞行数据记录仪,不同于“黑匣子”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坚固的保护壳。
图4、航天飞机外部水箱的泡沫
哥伦比亚号事故发生后的数月内,NASA组织起了更大规模的地面搜索行动,他们希望从残骸中找到破解空难的线索。数万名搜救队员在德州和路易斯安那州展开了密集的搜索工作。在搜索残骸时,一架直升机不幸坠机,搜索飞行员小朱尔斯·F·米尔和碎片搜索航空专家查尔斯·克热内克遇难,另外三人也因此受伤。
搜救队员经过艰苦的工作,终于发现了飞行数据记录仪,幸运的是它仅受轻伤。解析的数据显示,航天飞机的蒙皮出现破洞,位置不在起落架舱,而是在左侧机翼前缘,而且这个洞口在重返大气层前就已经存在。
大家此时才发觉到发射时,一块脱落的泡沫塑料酿成了大祸。NASA调取发射时的录像,并未清晰展现出哥伦比亚号受损的样子。他们经过图像增强技术处理发现,重约0.8千克的泡沫塑料以500千米的时速撞上了航天飞机的左翼。
哥伦比亚号的机翼上覆盖着隔热片,这些由碳纤维制成的隔热片能耐受零下160度的低温和1650度的高温,但其缺点则是不能增加结构的强度,遭受冲击便一溃千里。为了验证泡沫塑料的破坏力,他们特意采用同样的隔热片做冲击实验,由于每片隔热片价值高达80万美元,他们先测试了猜测的第六片。
调查员将塑料泡沫加速并撞击到隔热片上,但这只造成了轻微的裂缝。随后,调查员从飞行数据中发现,遭到破坏的是第八块隔热片,他们又开始了同样的实验。结果证实,一块0.8千克重的塑料泡沫,在隔热片上留下了直径25厘米的大洞!
实验结果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也让事故调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图5、塑料泡沫留下了直径约25厘米的大洞
2003年1月16日,哥伦比亚号升空时,燃料箱上脱落的一块塑料泡沫击穿了航天飞机的隔热片。31日,哥伦比亚号在返回地球时,1400摄氏度的高温气体窜入洞口中。航天飞机的左翼涌入4400摄氏度的气流,并陆续摧毁了温度感测器。
地面的目击者开始看到有碎片脱落,失去防护的航天飞机在高温面前异常脆弱,左翼的内部结构亦遭破坏,进而导致系统性损坏。航天飞机左翼受损失去平衡,强烈的摇摆机体逐渐散开,最终在德州上空解体。
调查员还有最后一个疑问,NASA知道哥伦比亚号上的破洞吗?
事实上,NASA的工程师在发射次日便发现了异常,他们还向管理层申请,通过卫星拍摄哥伦比亚号在轨道上飞行时的照片,用以评估航天飞机的受损情况,但是这一建议遭到了拒绝。
调查员发现,NASA的管理层拒绝调查的另一隐情是,担心调查事件会延误飞往国际空间站的重要任务。按照美国国会的要求,如果NASA不能按时完工国际空间站,他们就会削减预算并终止该计划,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NASA的管理层在施工进度和预算的双重压力下,选择忽视这个问题。
调查员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如果NASA通过卫星图片,得知哥伦比亚号机翼上破洞的消息,他们能挽救航天员的生命吗?
理论上讲,需要NASA加速发射另一架航天飞机,航天员经过一系列的太空漫步进行移舱。虽然整个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是这是挽救航天员的唯一办法。可惜,这一切的希望都浪费在NASA管理层的漠视当中。
2003年8月26日,CAIB发布了最终的调查结果。事故报告充满了严厉批评的措辞,其中包括了继续安全进行航天飞机的计划。
管理系统能否得到彻底贯彻执行,也是发射安全的重要保障。NASA的主管也深刻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承诺予以检讨和修正。随后NASA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工程,并鼓励各级员工对安全建言献策。他们也增加了发射的录像机位,并通过卫星拍摄航天飞机的详细照片。
图6、STS-107行动的成员,从左至右分别是:Brown, Hu *** and, Clark,Chawla, Anderson, McCool, Ramon
由于巨大的风险性,NASA在20011年7月21日终结了航天飞机计划。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中心着陆,完成了美国航天飞机项目第135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行。
请关注:“hangkongzhijia”
航空之家 在这里,读懂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