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人口(明朝时朝鲜人口和日本差距不大但为什么)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82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前几天我连续写了几篇关于甲午战争胜负原因的问题,很多人都认为日本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就是因为他们全盘西化,吸收了西方的文化才强大的国家。
明治维新的确肯定是成功的,在明治维新的加持下,日本迅速变得强大,但是不能将甲午战争的结果全部归咎于明治维新,更多的还是要看看在甲午战争中,日本人在军事方面做的准备。
可以说,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一直在整军备战,建立了强大的军政体系,最后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从整个历史上来说,日本总共发动了三次对外战争,除了我们广为了解的甲午中日战争,以及侵华战争,在明朝历史上,还在朝鲜与明朝发生激烈军队对抗。
可以说,每一次战争的背后,都能够看到日本人在对外扩张时的军国主义思想,事实上,这才是日本人在对外战争中一直能够以小博大的重要原因。
比如在明朝抗倭战争中,真正对抗的双方其实应该是朝鲜与日本,然而当时两国人口相差不多,根据资料显示,日本在1600年时约有1227万人口,而在当时朝鲜人口也接近1200万。
从经济上来说,朝鲜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经过战争,老百姓安居乐业,经济上可能好于刚刚经过百年战争的日本,当时的日本是经过一百多年的内战,打得是民不聊生,终于在丰臣秀吉时代完成了统一。
尽管我们常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在军事方面,并不完全如此,就好比远古时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很多政权是有着先进的经济基础的,但是面对野蛮民族的入侵时是没有丝毫还手之力的。
丰臣秀吉就好比是东亚的一个野蛮人,当中国和朝鲜都深处良好的经济环境中时,日本国内战事频发,丰臣秀吉的父亲作为军阀织田信长的一个士兵在丰臣秀吉七岁的时候就战死沙场,丰臣秀吉长大后投靠了织田信长,成为其手下最受信任的将领,织田信长死后,丰臣秀吉接替了织田信长的位置,最终完成了日本的统一战争。
按照常理来说,统一后的日本正是千疮百孔,应该修生养息,但是丰臣秀吉显然并不止步于此,在丰臣秀吉看来,直接要入侵明朝,建立一个类似20世纪初期日本才形成的“大东亚共荣”政权,当时的日本不过一千二百万人口,而明朝人口上亿,按照这个比对,明朝想要打败日本是轻松加愉快的事情。
丰臣秀吉并非傻子,他难道不知道以卵击石的道理?如果按照丰臣秀吉的计划,先是吞并朝鲜,然后再蚕食辽东,最后击败明朝并非不可能。
然而几乎与丰臣秀吉人口相当的朝鲜竟然毫无抵抗之力,1592年3月,丰臣秀吉调集了30多万人,朝鲜境内的300多个郡县大多都没有设防,根本无法抵挡日本,开战后仅仅一个月,就已经到了“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朝鲜全境沦陷已经是时间问题。
朝鲜不得不寻求宗主国明朝的帮助,明朝朝廷亦认为“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最后派出四万军队,明朝与朝鲜两方联合下,打退了日军的之一次进攻,双方进行了议和。虽然说结果上我们认定是我们打胜了,但是在过程中明军入朝作战初期压根就不利。
在过程中,双方打得是天昏地暗,一直到战争陷入僵局,发生瘟疫,最后双方才进行了议和。
到1596年,整顿武备后,丰臣秀吉卷土重来,再次对朝鲜动兵,是为日本第二次对朝作战,日本发动总兵力14万余人,水陆并进开入朝鲜,明朝出动三万多人应敌,结果被日军打得丢盔弃甲,导致汉城暴露在日本人的攻势之下。
在万历皇帝的坚持之下,明朝再次派遣将近十万大军,才能够与日本进行对抗,但是这也不代表彻底击败了日本,日本入朝军队真正的失败,是因为丰臣秀吉在日本死了,无心应战,逐渐开始撤军。
要是丰臣秀吉不死,这场战争能打多久,最后结局如何还尚未可知,而明朝在这一仗之后,辽东精锐尽失,导致后金迅速崛起壮大。
实际上,后金人口可能远远没有日本多,但是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这几十年里面,后金对明朝作战都是胜多败少,最后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只有几十万的后金八旗却能入主中原,这更是完全不能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样的术语来解释。
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以八旗为主导的军政一体的这种模式,更适合打仗。
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从入朝作战,到甲午战争,到最后的侵华战争,都能打得那么凶的主要原因,他们一开始就抱着强盗的逻辑,以抢别人东西为筹码,所以,日本军队一直很强大,这是跟人口和经济不 ***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