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神童(足球神童李明)

heiwantiyu 22-09-28 17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91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18年前,那个20分钟颠球2000下的“足球神童”,现状如何?

足球运动,作为世界上之一大体育运动项目,带给了人们无限的 *** 与疯狂。在足坛中,从来不乏像梅西、贝克汉姆、C罗这样让人们痴迷的国际巨星。

而在中国,也曾经有过一位被称为“足球神童”的明星男孩闪耀一时,可如今他在哪儿,还有谁记得他呢?

少年天才,成名一时

这个孩子名字叫周了了,因为周了了的父亲是一位足球爱好者,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年仅2岁的周了了就对足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踢球。

周了了在练球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天分,他3、4岁的时候就已经可以在20分钟的时间内连续完成2000下颠球,要知道,这可是很多职业足球运动员都很难做到的水平了。

除此之外,在父亲的不断敦促下,周了了的长跑水平也有很可观的成绩。在6岁时参加马拉松迷你组的比赛,5公里跑的比赛中,他只用时35分钟,表现不俗。

由于经常在人员密集的北京天安门和东单公园训练,让很多人认识了周了了,他的天才表现也使他很容易地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当时,就已经有媒体多次对周了了进行过报道了。

一直到2002年,中国足球首次打入世界杯,全国球迷都陷入狂欢的浪潮之中。时任国足教练的米卢,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足球主教练之一人。

就在这狂热的氛围中,国足颁奖晚会上,周了了以一段颠球表演助兴。他出色的表演幸运地得到了米卢的关注,米卢鼓励了他,认为他是个好苗子。

人们也为此兴奋,也许是因为,这意味着国足新的“希望”,人们太需要这样的希望了。于是,在各大媒体夸大其词的报道中,周了了红遍全国,“足球神童”的称号不胫而走。

四处走穴,荒于训练

成名后的周了了,不仅受到国内媒体的青睐,还有韩国电视台专门为他拍摄了宣传片。在镜头下,周了了展现着自己的足球绝技,可谓风光无限,十分神气。

还有媒体专门撰文讲述周了了的训练成长过程。几年间,周了了辗转于各方媒体,训练的时间自然被极大地压缩了。在摄像机和闪光灯的围绕下,周了了逐渐地迷失了方向。

在这样的年纪,他或许还不知道自己到底在面对什么。足球,以前对他来说也许只是个游戏的玩具,但现在,有人告诉他,这将成为他未来的事业。

尽管,他或许也还不知道什么是事业。当兴趣变成了事业,周了了的人生轨迹似乎已经被决定了,但决定这件事的,并不是他自己。就在此时,一个悲剧的迹象已经开始显露出来了。

后来,随着国足之后表现黯淡,中国国家队更是被推倒风口浪尖,加上人们已经对周了了消费过度,他的传奇自然也不再被媒体关注,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直到2007年,又有媒体报道了周了了在北京参加足球培训班的情形,虽然接触了更加专业的足球训练,但受到种种场外因素的干扰,周了了的训练时间很短,进入青春期后,身体也逐渐发福。

当时的他,以肥胖的身形出现在画面中,如何也无法使人联想到,这个小胖子,他会是个踢球的小运动员,更不要说是什么“足球神童”了。

为了能够使他恢复体形,周了了的父亲要求他进行大量的减肥训练,每天都要进行数百个俯卧撑和仰卧起坐的锻炼,这使得减肥甚至成为了超越足球训练的头等大事。

从此之后,周了了的足球天赋,慢慢地再难显现了。

后来,关于周了了的报道就再也没有了,现在更是连一点关于他的资料都很难找到了。当年的“足球神童”,最终还是没有能够逃出方仲永般的命运,成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如今,十八年荏苒,周了了的名字早已被人们遗忘。

今年,周了了已经24岁,本来正是应该在球场上大显身手的年龄,还属于中国足协“U23政策”的红利期。与他同期的球员或已小试牛刀,或已享有盛誉,当阿兹蒙、阮公凤、南野拓实等和他年龄相仿的球员在球场上成名立业之时,周了了却从未在职业赛场上出现过,如何不让人惋惜。

只是,不知道,现在的他,是否还会将足球作为业余消遣的方式,是否还一直热爱着这项运动。

天才没落,谁人之过

周了了的天赋不可磨灭,但他最终也没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足球运动员,这其中有着太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媒体的捧杀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使得这个孩子失去了自己选择人生的机会。

其次,周了了自己也不够努力。足球,或者说任何一项运动,一项技能,除了天赋以外,后天的刻苦训练往往起着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人们提起科比时都会记得的一句话,很好地证明了,要想成功,只有天赋是不够的,还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

当然,当时的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也许,他的父母更应该有所反思。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是可以被理解的,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不要急功近利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即使短时间能够看见成效,那不代表他们可以在未来的生活中取得胜利。

也不要自以为是地盲目训练,那可能是一条错误的不归路。

神童也许是存在的,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特性,为他们创造不断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得到科学合理的教育与培养。

另外,在孩子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国家与社会是否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孩子的天赋能够自由地发挥,降低孩子兑现其天赋的成本,也是值得深思的话题。至少,在足球项目的关注和人才的培养上,依然任重道远。

最后,希望这样的事情不会再更多的孩子身上上演,希望中国足球有更多出色的球员,希望每个孩子,都成为自己人生最后的赢家。

6岁成名,被米卢盛赞“足球神童”的周了了如今发展如何?

2002年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中国首次进入世界杯,这对所有球迷来说,都是泪泣两行的值得纪念的一件事。

故而,无论时光流逝,那些刻进国足骨血的记忆也都不会忘记,那一年,还有一个能够被写入中国足球历史的人物,传遍中国大街小巷,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英雄,那就是国足教练米卢。

在他的带领下,国足的变化天翻地覆,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当年,国足龙之队的颁奖礼上,一位6岁的小朋友同样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并被米卢赞赏为足球神童,中国国足未来的希望。那么17年过去了,这位中国足球神童,现在如何了?

“神童”的童年,都有超乎同龄人的刻苦

这位足球神童名叫周了了,出生于北京,周了了的父亲无外乎是一个足球爱好者,而小小的孩子也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小就接触到了足球,兴趣是更好的老师,小孩子的天性在了了很小的时候便展露无遗。

2岁就开始每天带着足球出去玩耍,好似除了足球没有其他游戏能够吸引其注意,由于每日都玩耍足球,便对足球的掌控和体力都比同龄的孩子强很多。

4、5岁能够做些技术性动作后,更是激起了周了了对足球的强烈爱好,仿佛不知疲倦,小小的周了了便展现了超乎同龄的努力和坚持,每天都要跑上几公里锻炼身体。

于是,他小小年龄便练就了出神入化的球技,20分钟便能完成2000多下的颠球,而这很多国内的成人球员都无法完成。

付出终有回报,周了了6岁的时候登上了国足冲进世界杯的颁奖典礼,作为表演小嘉宾,表演了点跳球。米卢观看了之后对周了了赞赏有加,说其很有天分。

过度赞扬后的拔苗助长,孩子的一生不应过早被界定

世界杯龙之队的颁奖典礼,对于周了了一家来说无疑是改变他们生活的转折点,曾经因为喜爱的足球,一下子变成了周了了一生都无法舍弃的事情。

米卢教练的赞赏,或许只是对小孩子努力和天分的肯定,而非任何功利之心,毕竟一名合格的球员,要综合很多条件,天分也只是一方面。

米卢教练的赞扬仿佛成了小了了的点石成金之语。一夜之间周了了是中国足球神童,国足未来希望,会给未来国足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的传言,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更有韩国媒体专门来到中国为其拍摄家庭生活和足球练习的纪录片,准备在世界杯中国队首秀上播放。

镜头前的周了了聪明伶俐,穿着仿巴西球王贝利曾穿过的黄色10号球衣,在足球场上威风凛凛的展示着绝技,一会儿射门、一会儿带球过人、一会儿颠球,显然一个神气非常的小球星。

摄影师跟随他满场跑,气喘吁吁,引得导演频频夸赞,甚至忘记职责,忍不住脱掉外套,当起守门员。这时周了了更是劲头十足,频频射门,屡射屡中,使导演大失面子,却仍笑呵呵的,一个劲地夸了了“了不起”。

这本是一件好事,可以增加周了了踢球的信心。然后,媒体的炒作,家人的选择,都改变了了了的生活。

童年的爱好,变成了禁锢他18年的魔咒,从此他的生活再也离不开足球,而足球与他而言也不是一件好玩的游戏,而是必须要做好,也是应该会做好的事。

可怕的是,他的父亲也对此深信不疑。但是孩童的成长又岂是从小便能固定的?过大的压力只会适得其反,了了的身体并没有因为每日的练习而变得更适合踢球,反而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体重也日益增加。

快乐的成长,才能更有精力追求成功。

青少年的周了了,仿佛散尽了儿时的“特异功能”,由于体重的增加,天分也显得不再突出,渐渐的消失在公众的视野。

拔苗助长,没有使其长成人们所期盼的样子,反而给孩子的内心带来更大的创伤,一开始他就在错误的引导下走错了方向。如果足球还仅仅是他的业余爱好,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发展真正喜欢的事情上。

18年后的今天或许便是另一番景象。被冠以“神童”的名义,对孩子来说不是赞扬,而是压力,而这个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来自各界的关注,稍有不慎便会说成“神童”也不过如此!

为什么要做神童,谁又是真正的神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和天分,而有这种天分的孩子,更应该在好好的保护下成长,让其自由的成长,以野蛮的姿势,冲击他想到达的顶端。

而不是在旁人“应该发展成什么样子”的阴影下,向着既定的方向努力。那是对天分的泯灭,更是对孩子的不公平。

现在社会的家长,喜欢“神童”这个词,想要把孩子培养成三岁能文,四岁能武,出口成章,古文外语全部精通的“神童”。

可是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么?这是孩子短暂的童年应该经历的么?在起跑线上早跑的几步就真的能全程都领先于人,获得最后的胜利么?

过刚易折,在这种重压的氛围之下,孩子反而变得更加脆弱,基本生活无能,受挫能力为零,小小的失败都是击垮他们全部信念的箭矢。

其实现实社会中不需要“神童”,需要的是有创造力,有独立性格,善于表达自己内心,勇于追求目标的乐观向上的人。

而这一切并不是强压的童年能够培养的,“自由式”教育会让孩子接触更多这个世界的神奇,让他们有更多思考的空间,知道自己真正的梦想和追求。只有梦想才是驱动人们不知疲倦不断进取的不竭动力,而非“神童”的标签。

17年前,被米卢赞为中国“足球神童”的少年,如今怎样了?

周了了的父亲是一名足球爱好者,受到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周了了2岁就已经开始过上了练球的生活。在4岁的那一年,他已经能够完成一个别人都难以完成的任务:2000多下的颠球。似乎在这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感觉到这个孩子将会在以后的时间里面大有作为,他的父亲也为这时的周了了感到十分的高兴。

那么,现在过去了这么长时间,他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一名职业球员呢?其实,在他11岁那年,虽然还在参加足球训练班,但是在体重上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周了了已经长大成人,却失去了“足球神童”的称号。已经把精力都放在减肥上了,之前在他成名时,就被邀请过去参加宣传片的拍摄。

错误的指引

这时候他的训练时间也变得越来越短,已经跟之前的那种训练强度没有办法进行比较。渐渐的,人们也都不再关注他。或许,对于孩子来说,有时候父母的引导非常重要,做错一个关键的选择,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这不免让人想到伤仲永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方仲永,原本拥有很厉害的作诗才能,虽然他并不认识书写工具,但却能够写得一手好诗词,这也算是一种天赋了。但仲永的父亲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自己赚钱的机会,于是就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周围的人。

曾被称为:“足球神童”

足球是全球的之一大球,足球界不缺具备天资的足球运动员,在中国,也是有那么一位“足球神童”,可是如今早已非常少被别人谈及了,他便是周了了。周了了被别人称之为“足球神童”就需要上溯到17年以前了,当初中国队在世界杯赛的资格赛中充分发挥优异,里程碑式的闯进了世界杯赛,举国欢腾,各种各样报道“问世”,在02年中国龙之队的颁奖典礼上,年仅6岁的周了了为队友们演出了颠球,那时候上任国足主教练的米卢对周了了十分看重,因此各种新闻媒体言过其实,把周了了吹嘘变成那时候的“足球神童”。

“神童”的童年

这位足球神童名叫周了了,出生于北京,周了了的父亲无外乎是一个足球爱好者,而小小的孩子也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小就接触到了足球,兴趣是更好的老师,小孩子的天性在了了很小的时候便展露无遗。2岁就开始每天带着足球出去玩耍,好似除了足球没有其他游戏能够吸引其注意,由于每日都玩耍足球,便对足球的掌控和体力都比同龄的孩子强很多。

5岁能够做些技术性动作后,更是激起了周了了对足球的强烈爱好,仿佛不知疲倦,小小的周了了便展现了超乎同龄的努力和坚持,每天都要跑上几公里锻炼身体。于是,他小小年龄便练就了出神入化的球技,20分钟便能完成2000多下的颠球,而这很多国内的成人球员都无法完成。

过度赞扬后的拔苗助长,孩子的一生不应过早被界定

世界杯龙之队的颁奖典礼,对于周了了一家来说无疑是改变他们生活的转折点,曾经因为喜爱的足球,一下子变成了周了了一生都无法舍弃的事情。米卢教练的赞赏,或许只是对小孩子努力和天分的肯定,而非任何功利之心,毕竟一名合格的球员,要综合很多条件,天分也只是一方面。米卢教练的赞扬仿佛成了小了了的点石成金之语。一夜之间周了了是中国足球神童,国足未来希望,会给未来国足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的传言,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更有韩国媒体专门来到中国为其拍摄家庭生活和足球练习的纪录片,准备在世界杯中国队首秀上播放。

镜头前的周了了聪明伶俐,穿着仿巴西球王贝利曾穿过的黄色10号球衣,在足球场上威风凛凛的展示着绝技,一会儿射门、一会儿带球过人、一会儿颠球,显然一个神气非常的小球星。摄影师跟随他满场跑,气喘吁吁,引得导演频频夸赞,甚至忘记职责,忍不住脱掉外套,当起守门员。这时周了了更是劲头十足,频频射门,屡射屡中,使导演大失面子,却仍笑呵呵的,一个劲地夸了了“了不起”。

这本是一件好事,可以增加周了了踢球的信心。然后,媒体的炒作,家人的选择,都改变了了了的生活。童年的爱好,变成了禁锢他18年的魔咒,从此他的生活再也离不开足球,而足球与他而言也不是一件好玩的游戏,而是必须要做好,也是应该会做好的事。

浪费了太多训练时间

名声越来越大的周了了,不仅总是受到国内媒体的邀请和采访,就连韩国媒体都邀请周了了为其拍摄了相关的足球纪录片,年纪尚小的周了了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将是什么,在他自己眼里,也仅仅是在镜头前展现一下自己的训练成果罢了。不仅如此,此后周了了的日常起居和训练过程,都会有媒体进行跟踪拍摄记录,为的就是记录这位"足球神童"的成长过程,作为该媒体日后宣传的重点内容。

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周了了全国各地四处奔走,面对众多新闻媒体的轮番采访,根本没有自己的训练时间,这也让年仅十多岁的周了了十分疲惫且迷茫。曾经的足球,是自己和爸爸消遣娱乐的共同爱好,如今却变了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足球的表现越发地不尽如人意,国家队也一度成为了球迷谩骂诋毁的对象。而曾经那个被寄予厚望的天才少年,也因为国足的堕落和媒体的过度报道,逐渐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之中,不了了之。

如今的周了了

周了了一直受到各大媒体的关注,可是成名后的周了了却渐渐迷失了方向。由于过度的暴露上镜头前,他享受着足球给他带来的盛誉,反而没有心思去训练和攻坚了。热度降下来后,他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当初对足球纯粹的热情。2007年,再次出现在尽头前的周了了,已经成为了一个身高一米八几,体重一两百斤的大胖子。父亲希望他能继续在足球领域发展,帮助他减肥,可是再也没有人把周了了和曾经的“足球神童”相挂钩了。

如今已经24岁的周了了依旧没能成为职业球员,更别提带领这中国足球队走向世界杯的舞台大放异彩。包括周了了在内已经有无数的例子证明,天赋很重要但能够沉下心来训练和提升更重要。没有这份努力不会有梅西和C罗,就像没有日复一日凌晨四点半的训练,就不会有科比一样。体育巨星的崛起之路,没有容易的。

结语

如今23岁的周了了早已和“足球神童”这一头衔没有一点儿挂勾了,足球界不敢相信哪些“神话传说论”,没有慧眼识珠的成功之路,踏踏实实、努力勤奋好学,一步一步地搞好时下,这才算是一个足球选手最基本上的,也是一个足球优秀人才发展的牙根。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共同愿望。但在每个孩子的成功过程中,家长也应该找到那条最适合孩子的道路,而不是盲目自信,拔苗助长。就如同上文提到的周了了一样,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其每一项爱好,而不是将孩子的爱好当作自己牟利出名的手段和方式,也不能将孩子的爱好定性成他今后所要从事的行业。神童和天才固然存在,但也要找到其自身的特性,加以引导,才能走上正轨,成为最终的赢家。

 

17年前,那个被米卢称赞的中国“足球神童”,如今现状如何?

这个足球神童名字叫做周了了,当年他的知名度很高,肯定是一些活动和节目首要邀请的嘉宾。周了了的父亲也没想那么多,有活动就上,能拿钱就行,这样就注定周了了会把更多的世界花在商演上。没有了更多的练习时间,加上饮食上也毫不节制,加上他还是个孩子,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得越多,长得就越多。本来就不瘦的周了了越来越胖,也就注定他不会在足球这条路上走远。最后连职业联赛都没能踢上,更别提拯救中国足球了。

被米卢赞赏为“足球神童”

2002年对于中国足球来说,是里程碑式的一年,中国首次进入世界杯,这对所有球迷来说,都是泪泣两行的值得纪念的一件事。

故而,无论时光流逝,那些刻进国足骨血的记忆也都不会忘记,那一年,还有一个能够被写入中国足球历史的人物,传遍中国大街小巷,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英雄,那就是国足教练米卢。

在他的带领下,国足的变化天翻地覆,未来也充满了希望。当年,国足龙之队的颁奖礼上,一比特6岁的小朋友同样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并被米卢赞赏为足球神童。

周了了的故事如同现代版的“伤仲永”

当年被称为足球天才的小孩名叫周了了,出生在北京,他并非出生在运动世家。由于受到父母的影响,周了了非常喜欢足球,后来家人发现他的天赋不一般,于是想着重培养他的足球运动的兴趣爱好。后来,周了了的球技越来越好,他的名气也逐渐大了起来,国内很多媒体开始报导有关他的事情。米卢教练经过了解后也下出结论:周了了将来会是中国足球的接班人。得到米卢教练的称赞,人们对他的期望更高了,可事实却是他并非成为国家足球队的一员。

周了了的故事如同现代版的“伤仲永”,尽管他有非常好的足球天赋,但后天不努力也是白费。当年在各大媒体的报道下,周了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好像他如果不努力进入国家队,就是罪人一样。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中国十几亿人口难道没有足球天才吗?

我给出的答案是很多足球天才,但更多的家庭不愿意让子女进入体育界,如果多年培养最终没有等到国家队的邀约,其结果可是毁灭性的。后来周了了也只是将足球当成是兴趣爱好,并未专门进行训练。

被冠以“神童”的名义,对孩子来说不是赞扬

青少年的周了了,仿佛散尽了儿时的“特异功能”,由于体重的新增,天分也显得不再突出,渐渐的消失在公众的视野。拔苗助长,没有使其长成人们所期盼的样子,反而给孩子的内心带来更大的创伤,一开始他就在错误的引导下走错了方向。如果足球还仅仅是他的业余爱好,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发展真正喜欢的事情上。

18年后的今天或许便是另一番景象。被冠以“神童”的名义,对孩子来说不是赞扬,而是压力,而这个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来自各界的关注,稍有不慎便会说成“神童”也不过如此!

为什么要做神童,谁又是真正的神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质和天分,而有这种天分的孩子,更应该在好好的保护下成长,让其自由的成长,以野蛮的姿势,冲击他想到达的顶端。而不是在旁人“应该发展成什么样子”的阴影下,向着既定的方向努力。那是对天分的泯灭,更是对孩子的不公平。

周了了的现状

2007年,再次出现在尽头前的周了了,已经成为了一个身高一米八几,体重一两百斤的大胖子。父亲希望他能继续在足球领域发展,帮助他减肥,可是再也没有人把周了了和曾经的“足球神童”相挂钩了。

如今已经24岁的周了了依旧没能成为职业球员,更别提带领这中国足球队走向世界杯的舞台大放异彩。包括周了了在内已经有无数的例子证明,天赋很重要但能够沉下心来训练和提升更重要。没有这份努力不会有梅西和C罗,就像没有日复一日凌晨四点半的训练,就不会有科比一样。体育巨星的崛起之路,没有容易的。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黑娃体育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