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还有纸质版吗(体坛周报出版机构)

heiwantiyu 22-10-20 11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81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怎么订阅体坛周报?

《体坛周报》的邮发代号是41-25,单价2元,每周一、三、五日出版,季价70元,年价340元。您可到就近的邮政局报刊订阅处去订阅,是全国联网的。把姓名, *** ,详细地址,和订期填好就可以了。每期到了邮政局的投递人员可以送到您指定的地址去,很方便的,也可以打中国邮政 *** *** 11185订阅报刊。此回答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体坛周报的世界杯日报的赠品好不好?有收藏价值吗?还是骗人的!?

还行,小册子上有32强30人名单(不过因为较早,不是现在的正规名单,比如荷兰居然还有范尼,真有就好了。),还有赛程,纸质和印刷质量也还好,像我今年高考,看世界杯时刚好可以用来记一下心情。不过没什么队伍介绍之类,而且我主要是觉得那件T恤衫,挺好。再加上反正要定体坛,加4元也不多,谈不上骗人。

体坛周报现在还有卖吗

没有。

《体坛周报》于1988年创办于湖南长沙,本是隶属于湖南省体委的一份报纸,1994年后借助中国甲A联赛和欧洲足球联赛的大量报道,逐渐开始占据中国体育传媒市场。

曾于2001年中国世界杯出线时创下期发量262万份的纪录,一周三期,每周一、三、五发行,期发量约为160万份,周期发量500万份。从2013年10月21日开始,零售价从2元涨到3元。

《体坛周报》已经成为全国发行量更大的体育类报纸,被中国新闻研究中心评为体育类报刊中影响力,公信力最强的媒体。其拥有华人圈更大的专业体育编辑、记者团队,专业人才遍布全球五大洲。作为中国体育平面媒体集团的领头羊,是全球包括FIFA,FIBA等各大国际体育组织在中国的首选合作伙伴。《体坛扣篮特刊》专注于篮球项目,自2007年10月27日开始每期16版(周三8版),随《体坛周报》全国发行。

是的,体坛周报已经停刊了。

《体坛周报》原名《体育周报》

《体坛周报》一枝独秀,就连《足球》这样的报纸也一度出现生存危机。上世纪90年代,中国足球的火爆,让许多足球专业报出现。

足球报为什么越做越差?

这是我父亲迄今仍然保留着的《足球》1990年世界杯的特辑。《足球》报对我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我对足球引发兴趣更大的启蒙,也曾经是我学生时代更好的精神食粮。

个人觉得《足球》 历史 上更好的时期当属1993年之前。当时的报纸四开八版,套红印刷,严俊君、利彪、梁清、谢奕、陈伟胜还有摄影记者梁嘉建,这应该是报社当初仅有的几杆枪,正是出于他们十多年的敬业和坚守,才让这份当初籍籍无名的报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很快成了球迷心中的更爱。因为年代和资源所限,每次拿到报纸几乎是我业余时间最开心的时刻,我会迫不及待的浏览只有八支球队参与角逐的甲级联赛战况,柳海光、高洪波、吴群立、马林……就这样不经意间走入了我的心扉。然后再逐字逐句的仔细品味报纸每一条报道和评论。

可惜《足球》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彼时周末转播的录像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意甲和德甲球迷,但是《足球》甚少涉及五大联赛的报道。

1993年1月4日,《足球》报开启了 历史 上更大的一次扩版增期——每周两期、每期16版。拿到之一期的报纸时我喜忧参半,高兴的是报道中终于出现了新华社关于五大联赛和三大杯的通稿,忧的是报纸的版面充斥着各种广告还有对我来说没有太多意义的新闻,还有就是必须从不多的生活费中拿出更多的银子。

借助中国联赛职业化改革的东风,还有派出庞大的记者团队采访美国世界杯,《足球》报在1995年前后达到了发行量的巅峰,保守估计每期的发行量至少在150万份以上。

风光的背后往往充满了危机。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辽宁的《球报》、天津的《球迷》、北京的《中国足球报》、南昌的《足球俱乐部》还有全国各地的足球报刊就像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特别是长沙的《体坛周报》在经过将近十年的蛰伏后终于厚积薄发。

与《足球》相比,瞿优远麾下的《体坛周报》有着三大优势:其一是体制内外的差异化。《足球》在人员编制和工资待遇上必须通过上级广州日报社才能做出决定,而瞿优远大笔一挥就可以做出决断,于是包括金焱、严益唯在内本来准备投奔《足球》的记者被中途截胡,甚至更有李响被对方挖角成功的例子。人才的流失和断档是《足球》失败最主要的因素。

其二是《足球》在 体育 方面的报道过于单一,同时过于关注国内足球。错过了NBA和意甲在国内最黄金的时代。

其三是版面不精细,广告太多。这点先不说《体坛周报》,即便是同城的《南方 体育 》也差点做到了后来居上。

尽管《足球》后来增加了《劲 体育 》,不幸的是又遇到了互联网大潮的冲击,目前已经是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了。不过其他纸媒又有哪一家能够做到独善其身呢?

个人关于《足球》报的一点心历路程,说的不对请多多包涵。

足球报其实就是当年广州日报的 体育 副刊一个独立扩充的版面。

八十年代中国足球正是大发展时期。严俊君先生,一位非常有锐气的报人,将这么一版副刊发展为上亿码洋的全球之一足球报刊,还在广州西关拥有自己的九层楼房,打造为一个综合 体育 产业集团,创造了一个神话。

好景不长,他与他的团队创造的奇迹引发了同事与领导的不安。严俊君被剥夺了足球报的老总职务,人走茶凉,骨干离散,发行量锐减,足球报从此不再辉煌。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严俊君雄心勃勃的改革发展终于凄凉收场。

随着 *** 日益普及,信息量越来越大,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而传统纸质媒体已不能满足这些,特别是新闻资讯方面已经落后于电子媒体了,行业报刊亦如此;就足球报而言,读者当中年轻占多数, *** 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纸媒业务下滑是必然趋势。

足球报的《保卫成都》的报道,三次加印。

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因为我纸媒的一员!我们都是一足球报的读者和作者!以这个例,相信对于足球报的受欢迎程度,都有所了解!

时间过得真快,纸媒的辉煌已经过去,但是,独家报道的威力,永远是媒体的杀手锏!

很多媒体都是一代领导的市场,这在内地很多报社都大同小异,为什么会出现,领导变换,就失去市场呢?这是以后值得 探索 的事。

今天要说的是,足球报的读者为何离开足球报。一,地方 体育 类报纸九十年代雨后春笋。我们到外地看过足球报外地的分印。就知道竞争不是在市场上。

二,足球报的改变步伐落后于《体坛周报》,《体》的投入拓展市场,人才重视程度,都领先于足球报。

三,新世纪,是互联网时代,报纸下坡是正常的事,但是,无法在全国影响力上占优的情况下,应该打好重点市场,因为,纸媒的效应应该密集的,打全国招牌,其实就是分散效应,直至式微!

这个问题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味道。

说实话,不是足球报越做越差,而是足球报被万能的 *** 所谋杀了。

在智能手机尚未问世时,大多数的纸质媒体还是大多数人了解世界新闻的主要载体,那时的报纸杂志是相当吃香的。我记得足球报在2001年国足冲进韩日世界杯时,每期的发行量达到300万份,它和体坛周报不但在营销方面互相竞争,而且各自的主笔也互相隔空对骂,阅读起来非常过瘾。足球报的评论员大眼李承鹏的文章和体坛周报记者马德兴的文章我都喜欢看,但我更欣赏李承鹏的作品,他的写法天马行空,飘逸灵动,而且他很喜欢借用古龙写武侠小说的手法,将足球比赛写成江湖情仇,看得让人爱不释卷。足球报和体坛周报包括《读者》杂志陪伴我走过了彷徨迷惘的青春,只有在这些文字中我才看到了生活的希望,看到了世界的美好。

时光如白驹过隙, 科技 的发展让岁月变得一日千里。随着智能手机的问世,纸质媒体的劣势哪里能经得起 *** 巨轮的辗压。南唐后主李煜有词云: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 *** 就如朝来的寒雨,晚来风,足球报这朵小花在如此环境下能不凋谢吗?以前在广州任何街道上,小镇上的报摊随便都可以买到的这些报纸杂志现在都成为了一去不复返的回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再过几年,和现在的一零后说起报纸杂志,或许就是讲古董的故事了。

幸运的是,虽然纸质足球报很难买到了,但在网上还能看到足球报,内容依然丰富,但已经没有了纸媒体的油墨香。

84年中国队亚洲杯亚军后,就开始看“足球”报了,当时是高一学生,每期都买。记得89年世界杯预选赛中国队“黑色三分钟”被淘汰后,“足球”报头版大标题“恶梦醒来是早晨”,记忆犹新。当时我才19岁,心想没关系,来日方长,中国队一定能出线。如今50了,中国队还没有一次真正意义的世界杯出线,不仅如此,国足水平越来越差,居然从“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口号,变成如今的“冲出小组,走向亚洲”了!

到90年世界杯时,看到图文并茂的“新 体育 ”世界杯特刊杂志后,每次世界杯前都买“新 体育 ”特刊。更大感慨是新闻的迟滞性,刊登的阵容跟实际往往不相符。

90年代末开始买“电脑爱好者”杂志。

互联网时代,纸质报刊杂志没落是大势所趋,必然现象。当时的报纸我也留有部分,作为一份情怀珍藏。

不是越做越差,而是情况使然。我很早(大概20年前),就开始买 体育 杂志了,那时候正赶上98世界杯。家里整面墙几乎都贴满了海报,有乔丹,贝克汉姆,斯托克顿,哈达威,马龙,希尔,佩顿,斯福扎,巴尔德拉马,奥特加,米勒……结果后来读大学了,接触到 *** ,就慢慢开始不买了。有时候就去报亭翻翻有什么特别的大幅中插,很喜欢的就买一本。因为这种传统媒体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还有一个笑话就是,后来老爸单位有个福利,中层以上干部可以每年免费订一份报纸。老爸问我要什么,我说《都市快报》。老爸说,《都市快报》都是杭州新闻,有啥好看的。我回答,关键是人家广告多,报纸多,可以多卖钱啊……果然是,几乎每天最少都是32版,有时候甚至64 版还有AB版。行情好的时候,一年报纸都卖一两百块……

所以说,足球报也类似。不是说越来越差,而是读者眼界越来越高,新闻时效性越来越强, *** 同样也越来越发达。现在一般晚上发生的事情,日报要第三天才见报。那么落后的新闻谁看?

用黄飞鸿里面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时代的车轮谁也挡不住,谁想去挡,就会被撞得粉身碎骨。

一个老辽宁球迷应该有发言权,之一次买足球报是83年长城杯足赛时。从此爱这张报恨这张报,当时广州周2出,周4才运到沈阳,全国那时没分印点,8分一张,每周4沈阳各大报厅人头攒动等买报纸它伴随了辽宁十连冠,几位报人很懂足球,对辽队心服口不服,报道辽队很有一套,最喜欢谭江涛的文章,他负责辽队的报道,代表作:李应发大傻瓜。向正军师严俊君代军师梁湘,记者陈伟胜利彪,致敬,彼时是足球报辉煌期,很多好文章:中锋阿你在哪里?感叹苏永舜国家队的缺点,请出石敢当,剖析媒体监督作用,我是更好的,让傅玉斌进国家队前陷入与论之中!一张唯恐天下少事的报纸,我喜欢。也曾恨过,一群懂足球的报人,我敬!

很久没看足球报了,当初是从足球报转向了体坛周报,因为体坛周报更全面。足球报在甲A年代曾经风靡一时,专业报道报道足球。随着假球黑哨黑目被揭开,足球本身吸引力已经大大下降,国足成绩越来越差,又一次浇了冷水。所以足球相关的报纸整体都不行,好像有一份球报已经不办了。手机微阅读时代的到来,使的信息传播的更快,并且具有交互性。所以说,纸质媒介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很多城市又取消了书报亭,这是压死报纸的最后一根稻草。

《足球》报 历史 上最有名的一件事大概就是2001年,该报的专职跟随中国国家队的女记者李响跳槽《体坛周报》的事件吧、

那件事可是在当年轰动一时啊!

李响以前是《广州日报》的记者,由于她懂塞尔维亚语,于是就被《足球》报调过去专门跟随中国队主教练米卢探听消息。结果,一来二去,李响和米卢成了好友,米卢有什么消息都通过李响对外发布,李响总是能掌握关于米卢的独家新闻。如此一来,《足球》报就在当时各家 体育 报刊的竞争中开始独占鳌头。

然而,当时的《体坛周报》总编瞿优远是个狠角色,他断然拍出了三个月薪酬三百万元的惊人天价,诱使李响跳槽。当时中国队亚洲十强赛的赛程也就是两个月左右,瞿优远三百万的天价,在2001年是能把所有的人都震一个跟头的巨资。李响实在是禁不起这份诱惑,毅然决定跳槽。结果造成了那一年中国新闻界头号轰动的大事。

李响跳槽事件在当时成了各家 体育 报刊重要的谈资,几乎每家 体育 报刊都在报道这件事。而且还有不少八卦绯闻不胫而走,比如说李响和米卢之间如何如何亲密啊,说他俩之间有什么什么关系啊。

不过李响也不在乎这些了。她是要尽量利用好米卢这座富矿的,不把他挖掘干净,决不罢休。2002年世界杯结束后,米卢辞去了中国队主教练职务,李响还趁着有点余热写了本书《零距离》。这个书名一直到现在都是大家爱用的口头语。

除了“零距离”,李响还给大家留下了“美女记者”这么个常用词。其实李响的颜值还远远达不到美女的标准,只不过当时各家报纸都很八卦,就给她来了这么个封号。

如今二十年过去了,曾经和《足球》报斗得不可开交的《体坛周报》已经不复存在了,而《足球》报还在坚守,单单这一条就难能可贵了。

还是让我们对《足球》报且看且珍惜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黑娃体育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