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的划定(中低风险区如何划分)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76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低中高风险区划分
高风险区域: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地,以及频繁走动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高风险区。按原则以居住小区(村)为单位划定,根据流调结果可调整风险区域范围。
2、中风险区: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一段时间,且可能有一定疫情传播风险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分为中风险区域。风险区范围按照流调研判结果划定。
3、低风险地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所在县(区、市、旗)的其他地区是为低风险区域。
高中风险划分标准
高风险区主要是发生疫情后,对感染者所在的场所、区域中有一定传播风险的地方划成高风险区。高风险区适度扩大,是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为基础,以感染者的轨迹为指引,进行综合研判,结合当时的地容地貌、楼栋分布、单体楼还是居民小区等情况来划定范围。
高风险区的划定有一定的专业性,一般由疾控专业人员和当地的社区、街道一起现场进行流调、综合研判之后划定。中风险区划分标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和活动一定时间,且可能具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划为中风险区,风险区域范围根据流调研判结果划定。
高风险区划定了以后就要进行相应管控,实行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第1、2、3、5天要做核酸,连续5天没有检出新的阳性感染者就会降为低风险区,再3天没阳性感染者就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判。
风险区划定的主要考虑因素
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低风险区的划定由地市级疫情防控指挥部门组织专家组根据疫情传播风险的大小进行划定,省级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小组、指挥部)靠前指挥并给予专业指导支持。具体可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居住条件、居住环境、居住地周边的自然屏障(公路、河流、山川等);
2、相关区域内人群防护情况、人群聚集情况、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与其他人员接触的频繁程度;
3、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工作、活动的时间、范围以及相关场所的密闭性、通风情况;
4、疫情发现后开始调查时间的间隔长短等。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高风险区和低风险区是怎么划定的?
中高风险地区低风险地区标准
1、高风地区县是指本行政区域内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例,14天内有聚集性疫情发生。
2、中风险地区的标准是14天内有新增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不超过50例,或累计确诊病例超过50例。
3、低风险地区是指本行政区域内无确诊病例,或连续14天无新增确诊病例。
高中低风险如何确定
高风险区是指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居住地,以及活动频繁且疫情传播风险较高的工作地、活动地等区域。高风险区原则上以居住的小区或者村为单位划定,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进行研判、调整风险区域范围。高风险区采取“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的封控措施。
高风险区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者,可降为中风险区,之后连续3天没有新增感染者,可降为低风险区。对跨区域外溢的高风险区人员,采取7天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在集中隔离的第1、2、3、5、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中风险区是指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活动一定时间,且可能具有疫情传播风险的工作地和活动地等区域。中风险区采取“人不出区、错峰取物”的管控措施。
中风险区连续7天没有新增感染者,可降为低风险区。对跨区域外溢的中风险区人员,采取7天居家医学观察,居家医学观察期间,在第1、4、7天各开展一次核酸检测。如果不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采取集中隔离医学观察。
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区)的其他地区划定为低风险区。低风险区采取“个人防护、避免聚集”的防范措施。低风险区域人员离开所在的地区或城市,应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