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就这么点事(蜀汉的的样子还不出来是啥毛病)

heiwantiyu 22-12-16 6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9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蜀汉时期,刘备都做过哪四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这个将近一个世纪的战乱,除了文臣之间的斗智,武将之间的斗勇,还有每个时期发生的战役,可以说基本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除此之外,我们通过对历史的进一步的深入了解,竟然发现三国之中也有很多不忍直视的黑暗事件,其中多次事件与有着“仁义之君”刘备有关联的,让人大吃一惊啊!

之一:刘备摔子

刘备摔子,几乎成为一句俗语:刘备摔阿斗 -- 收买人心。东汉末年,当阳长坂之战是曹操、刘备两军的一次遭遇战,骁将赵云担当保护刘备家小重任。由于曹军来势凶猛,刘备虽冲出包围,家小却陷入曹军围困之中,赵云拼死刺杀,七进七出终于寻得刘备之子阿斗,赵云冲破曹军围堵,追上刘备,交还其子。刘备接子,掷之于地,愠而骂之:“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抱起阿斗,连连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就是《三国演义》中刘备摔阿斗。中国历史上的奸雄这么多,为什么偏偏只有刘备摔过儿子?按理讲,这一招满灵的。刘备一句话“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换来赵云的“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在政治人物看来,或许还是挺划算的。当然,刘备摔阿斗乃小说《三国演义》一家之言,历史上根本没有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一事,更无刘备摔阿斗一事。

第二:刘备抛妻

刘备有一名言,“古人云:’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刘备说这话时之一次丢了老婆。当时刘备把老婆托付给张飞,结果张飞喝醉了,就被吕布抢了城池。想来当时貂婵年方23,吕布的眼中或许还看不上甘、糜二夫人,所以吕布把二夫人据说是毫发无伤地还给了刘备。

第二次大家很熟悉了,就是刘备与曹操打仗,打输自个跑了。结果关羽及甘、糜二夫人都到了曹操的手下。据说关羽特正直,“朋友妻、不可欺”,曹操再怎么“成全”也没有对二嫂产生邪念。野史说关羽此时正在和貂婵火热。当时貂婵依然美貌,既然关羽继承了吕布的赤兔马,以他这样的旺盛精力和堂堂仪表估计是不会放过貂婵的。后来也许貂婵香销玉陨了,关羽耐不住寂寞,担心与二嫂日久生乱,所以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把二嫂毫发无伤地还给了刘备

第三次也很有名,就是长坂坡一战,刘备摔阿斗的那一次。赵云七进七出救出了甘夫人和阿斗,却没能救出阿斗的母亲糜夫人。刘备对自己的儿子摔了也不大心疼,对自己的老婆死了也不大在乎,一心只讨好部下,真可谓乱世之“英雄”。

第三:刘备陪睡

刘备对部下不错,史书记载他先后与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食则同桌,寝则同床”,简直有同性恋的倾向。试问,早期的刘备颠沛流离,没有任何优势,有着万人敌之勇的关羽和张飞为何能够死心塌地跟着刘备呢?哪怕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尤其是听到诸葛亮《隆中对》之后,刘备无以为报,只能以身相许,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大感不悦。除此之外,赵云也跟刘备同过床,可想而知,刘备早期拉拢人才,完全靠的“陪睡”啊。

第四:刘备吃人肉

这个事件发生在猎户刘安的身上,按演义原文“当下刘安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刘安讨好素昧平生的空名在外的刘备,把他的妻子杀了给刘备吃。如书中所写,“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最有趣的是,刘备后来碰到了曹操,说起此事,“操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看来那时人们的价值观还真跟现很不一样。对此,毛宗岗如是评曰:“刘安得此金,又可娶一妻矣,但恐无人肯嫁之耳。何也?恐其又把作野味请客也。”

刘备夷陵战败就区区折损5万人,为何蜀汉就伤筋动骨日渐衰败了呢?

刘备为了重新夺回荆州之地,不惜征调蜀汉的精兵强将攻打孙权,虽然刘备此决定受到了诸葛亮等一众大臣的反对,但是刘备这下次是铁了心的要出兵伐吴。于是,双方在夷陵一带展开了一场精彩的较量,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夷陵之战”。而对于这场战役的规模究竟多大呢?一直以来都有所争论,演义中说刘备是70万大军亲征,最终败给了陆逊几万人。当然这并不是事实,具体来说,刘备所带的兵马应该是5万人左右,陆逊也是同样的兵力。也就是说,双方的兵力应该是对等的,陆逊也并非是以少胜多。

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刘备征战大半辈子,也不是没有败过,相反前半生吃败仗乃是他的常态,可为何夷陵这一战就导致了蜀汉国本动摇,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败了呢?要知道,就算按最糟糕的情况来计算,刘备带五万将士出征,结果全军覆灭一个不剩,那么对于蜀汉来讲,满打满算也就是折损了5万人马。怎么就会让蜀国伤筋动骨呢?

首先,我们从人口上来看一下,在三国前期的时候,当时的总人口大概在五千万左右,可是到了三国后期人口却急剧下降,总共也就八百万左右。而蜀国地处偏僻,再加上占地小。因此当时的人口满打满算也就90多万,就算强大的魏国当时也就四百来万人而已。5万对于我们现在来讲,感觉是一个很少的人口数量。但是对于只有90多万人的蜀汉来讲,那可是很多人,关键还是5万将士,不是5万百姓。

这对于原本就相对弱小的蜀汉来讲,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要想再从这点人口当中,在征召五万士兵是何等的难,再加上又要重新训练成战斗有素的士兵,对于蜀汉来说则更是难上加难。

其次,蜀汉的损失不仅仅是5万兵力这么简单,而是关乎到彻底的失去荆州。荆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刘备胜利了,再次夺回荆州,那么刘备进取中原的计划就希望。若是彻底丧失荆州,那么蜀汉将在今后只能在西南发展,根本没有兴复汉室的可能性了。反之东吴也是如此,这场战役胜利了,则扩大到了自身的版图。若是败了,东吴同样会如蜀汉一般一蹶不振,面临刘备大军压境的危险。也就是说,夷陵之战决定着吴蜀两国今后的发展走向,无论任何一方失败都难逃衰败的命运。

再者,刘备折损的不仅仅是兵力,更是人才。人才的重要性是远远大于普遍兵士的,我们可以看到夷陵之战前后,蜀汉都损失了哪些人才。先是关羽、张飞的相继死亡,再接着黄忠又死了,总之很多得力的老臣不是老的老,就是死的死,而且连黄权也投奔了曹魏集团。更要命的是,作为蜀汉的主心骨刘备也不久就病死了。原本还比较强盛的一个蜀国,在短时间内竟然折损了这么多关键人物,你说蜀汉能不走下坡路,日渐衰败吗?

再加上刘禅是一个没什么才干的君主,其各方面远不如其父亲刘备,蜀汉在他的统治下自然也没什么发展。就算有诸葛亮的辅佐,但蜀国大势已去,就算再努力北伐也是无济于事,蜀汉究竟还是难逃灭亡的悲剧!

蜀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姜维敛兵聚谷致?

蜀汉景耀六年,也就是263年,钟会率大军牵制姜维的主力部队,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刘禅无心作战,出城献降,蜀汉灭亡,而说到蜀汉灭亡,姜维被认为是要负主要责任的,正所谓,“维之失计,汉所亡也”。

正是因为姜维敛兵聚谷,弃守汉中外围的打法,让曹魏大军进入汉中,丢了蜀汉的门户,导致了亡国,可以说姜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我今天要说的是,蜀汉灭亡不代表姜维的战术布置就是错的,蜀汉灭亡的直接原因是,姜维推行敛兵聚谷的战术后,战术执行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的错误。

历史上蜀军想要北伐,也就只有五条路可以走,子午谷道、骆谷道、褒斜道、陈仓道和祁山大道,曹魏想征讨蜀汉也是同样的路线,在汉中之战后,魏延王平皆执行的是御敌于外,也就是在各条通路的建立防守据点,阻止魏军进入汉中腹地,在狭窄的地形限制下,魏军的大兵团难以展开,只能撤军。

可是到了姜维北伐时期,蜀汉的国力更加衰微,大家可以明显感觉到一个现象,那就是曹魏在西线的压力是越来越小了,还记得诸葛亮之一次北伐时的情景吗?

《三国志.明帝纪》乃部勒兵马步骑五万拒亮。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并进兵。右将军张郃击亮於街亭,大破之。亮败走,三郡平。丁未,行幸长安。

诸葛亮北伐,陇右三郡皆反,魏军精锐向西开进,魏明帝亲临长安,此后诸葛亮北伐,曹魏也是派出一线军队前去抵御蜀军,可以说诸葛亮北伐时期,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而到了姜维北伐时期就不同了,蜀汉已经是举国之力,可是曹魏只需以地区的军力就可以抵挡了,蜀汉一国之力仅仅是对抗曹魏一区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的国力差距只会越大。

所以说,御敌于外的确可以暂保蜀汉,但是对于长远来说,和等死无异。《晋书文帝纪》司马昭欲伐蜀,谋于众臣曰:‘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

这是在蜀汉灭亡的前一年,司马昭在谈到灭蜀事宜的时候,谈到了蜀汉兵力,蜀汉国力衰微,9万余将士已经是耗竭国力在供养,那么随着时间推移,蜀军兵力只能是越来越少,而曹魏国力会逐渐增加,终究会有,蜀汉兵力不足以维持汉中防守的时候,那时御敌于外就是空谈。

所以姜维改变战术布置,令魏军进入汉中腹地,寻机重创魏军,才可以打开局面,也利于蜀汉北伐,不然采取手势,只能等待天下时变,历史上也就只有在蜀汉灭亡后7年,秃发树机能于270年起兵反晋,蜀汉能接到利,可是即便姜维没有改变战术布置,蜀汉也不见得就可以多熬7年,就算多熬7年,秃发树机能可能就会被优待了,不会造反了。

而导致姜维改变汉中防守策略的重要原因就是,姜维掌军时期,军事重心已经偏向陇西,而不是在汉中,诸葛亮在五次北伐军事行动里,也是走了三次陇西大道,也就是出祁山,夺取陇右之地,再徐图东进,而姜维时期则是更加彻底,将蜀军主攻方向定在了陇西一带。《三国志.姜维传》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

姜维在蜀汉灭亡前,为了躲避朝堂纷争,避祸到沓中屯田就是在陇西,距离曹魏陇西诸郡比较近,这也是姜维北伐时的一个优势决定的,也就是姜维熟悉西方少数部族风俗,所以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在费祎主政时期,姜维就提出过这个建议,只是费祎主张闭关养民,不想发动战争,所以姜维是在费祎死后才开始在战略上走这套路的。

那么姜维经略陇西执行的如何呢?可以说是有效果的。《三国志.邓艾传》艾在西时,修治障塞,筑起城坞。泰始中,羌虏大叛,频杀刺史,凉州道断。吏民安全者,皆保艾所筑坞焉。

《晋书.唐彬列传》彬还,白帝曰:"邓艾忌克诡狭,矜能负才,顺从者谓为见事,直言者谓之触迕……处身无礼,大失人心。又好施行事役,数劳众力。陇右甚患苦之,喜闻其祸,不肯为用。

结合历史记载来看,显然在陇西一带对峙的时候,邓艾为了防范姜维,大量修筑了要塞,建立起对峙蜀军北上的态势,而唐彬在邓艾死后,奉命去陇西试探,司马昭是害怕邓艾死后陇西人心不稳,可是唐彬回来后打消了司马昭的担心,邓艾在修建要塞的时候,大肆征用民力,引得怨声载道,那么显然邓艾在陇西能够抵挡姜维,主要依靠的是军事力量,而不是地方治理。

如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的话,姜维是有机会彻底拉拢陇西的羌、胡族人为自己所用的,那么陇西的局势就不同了,所以说,姜维主张的北伐时期,蜀军主要的军事扩张方向集中在陇西。

而且也给了司马昭下决心伐蜀的机会,就是趁着蜀军主力在陇西,汉中兵力相对空虚的时候,命钟会邓艾诸葛绪率大军分到而进,夺取汉中,为了尽可能迷惑蜀汉,司马昭还制定了一个假的征吴计划。《三国志.钟会传》文王敕青、徐、兖、豫、荆、扬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为将伐吴者。

实际效果也是达到了,在魏军进犯汉中之时,姜维还在沓中,所以说,姜维有了敛兵聚谷,伺机歼敌的想法,而且这个战术布置也不是姜维首创的。《三国志.王平传》或曰:「今力不足以拒敌,听当固守汉、乐二城,遇贼令入,比尔间,涪军足得救关。」

这是在兴势之战的时候,王平驻守汉中,当时就有人向王平提议,撤守汉中外围,屯兵驻守汉、乐二城,再扼守阳安关,这样的话,魏军就算进入汉中腹地,也不足以威胁蜀汉统治核心地区,所以说,姜维不是首提这个战术,他只是之一个执行了这个战术的人。

而关于姜维战术布置时,两处记载的微弱不同值得一提。《三国志.姜维传》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大将军维议,以为汉中错守诸围,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退据汉、乐二城,积谷坚壁,听敌入平,且重关镇守以御之。两处记载其他都一样,就是《三国志.姜维传》记载的是“使敌不得入平”。

而《华阳国志.刘后主志》记载的是,“听敌入平”,这意思可是差远了,“听”是任凭的意思,也就是说,《华阳国志.刘后主志》的记载,姜维的战术偏向于,在汉中之地,扼守汉、乐二城,扼守阳安关,之后不做其他军事布置,等着魏军粮草补给出现问题,再做抉择。

而《三国志.姜维传》则说不要使魏军进入汉中之地,但是已经撤去外围防线了,不可能拒敌于外了,那么这段记载的意思,个人觉得应该是不让魏军在汉中站稳脚跟,重兵守卫汉、乐两城,之后再派遣多支小股部队,择机袭击魏军的补给线,也就是所说的游军,简答来说,就是主力守城避战,而让游军成为汉中战场上蜀军前期的主角,魏军主力若是被多股蜀军小股部队调动牵制的话,自然很难在汉中立足,加上后勤补给问题,撤军是必然的,而只要魏军一撤,蜀军的机会就来了。

所以说综合两支记载,“听敌入平”应该是后世对姜维敛兵聚谷战术的弊端采用的比较多的,但是这种记载显然忽略了,姜维在令魏军进入汉中之地后的游军袭扰之策,姜维也并不是乖乖的将汉中之地让出去的,可以想象得到,如果姜维的计划成功,那么在汉中险地,魏军大军撤退,很难全身而退,那么留守断后的魏军就有可能是蜀军的战利品。

只要打成一次,那么此后魏军再攻取汉中的时候,是不是就不敢轻易进入汉中腹地了呢?《三国志.姜维传》於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又於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当时姜维在汉中外围撤军后,又在西安、建威、武卫等处建立了7座营寨,建威在祁山东南,武城即兴城山,在天水、陇西二郡间,姜维所新建的7处围守,应该都是在陇西地区,那么很显然,姜维的计划就是,重兵堵死祁山大道,如果不是后来战争过程中,汉中轻易丢失的话,姜维在沓中的主力有后路被切断的危险,加之邓艾的进攻,蜀军完全可以依靠层次的防守阵型,抵挡邓艾的南下,也就没有邓艾偷渡阴平的事情了。

综合来看,我个人觉得,姜维的战术布置并不是有太大的错,毕竟姜维这种相对冒险的打法有机会重创曹魏的西线兵团,有利于蜀汉的北伐大业,要说为蜀汉灭亡的时间负责,姜维改动汉中防守策略,无论是对是错,他都是有责任的,但是姜维只有三分责任,那7分责任是蜀汉一方很多人一起承担的。

《三国志.姜维传》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

首先要说的就是黄皓,他压下了姜维紧急军报,说是黄皓信巫鬼,也估计是找人算过了,说魏军会退兵,所以没有将魏军大兵压境的事情上报,其实说到底就是黄皓想要除掉姜维,他肯定想不到这一次魏军会直接把蜀汉灭了,而姜维又是自己想要除掉的人,那么不给姜维增兵是更好的办法了,一来是可以避免姜维增兵后打胜仗,那样的话,姜维的地位就会得到稳固,二来是希望姜维在战事进行中犯下错误,或者被魏军击败,这样的话,他就有机会再朝堂之上抓住姜维的把柄,进一步压制姜维,甚至夺了姜维的兵权。

黄皓自然是私心很重的人,而他的私心给姜维敛兵聚谷的战术增加了隐患,本来让张翼、廖化增兵的目的很明显啊,张翼支援阳安关,将魏军阻挡在汉中之地,廖化则前去支援姜维抵挡邓艾,只要稳住了这个阵型,钟会在汉中的大军就必然会退,而蜀军的反击时机也就到了,可是黄皓阴了姜维一下,导致蜀汉后方的援军未能抵达战场,本来这是姜维为整个战术上的一套保险,可结果被黄皓摧毁了。

保险计划没了,安阳关守将又出降了,可以说原本的计划虽说不完美,但是一定是可行的,只是令姜维没想到的是,任何可行的计划放到心气不合的团队手中去执行,必然是到处都是错误,有的还是致命的。

《三国志.姜维传》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

《蜀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

困死攻入汉中魏军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安阳关,钟会围攻汉、乐两城不下,所以才率部直扑安阳关,只要关口不丢,在汉中的魏军就会按照预先设想,陷入到腹背受敌,后勤补给困难的问题,哪怕是后来钟会和姜维相持于剑阁时,最终也是因为缺粮想要撤军的,可是没想到蒋舒又是因为个人私利问题,因为被罢官了,这也只能怪他自己,谁让他在任时没有什么作为呢?可是他却心怀恨意了,在蜀汉危急关头,直接带兵出城投降了,要塞安阳关就这么轻易的丢了。

安阳关是蜀汉的防御命脉啊,法正就说过,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祸福之门,所以安阳关一丢,姜维敛兵聚谷的策略就彻底失败了,同时钟会夺取了安阳关,姜维所部的后路就受到威胁,所以直接快速撤退,这也是原本计划在陇西一带遏制邓艾南下的策略破产,邓艾所部一路追击姜维,直抵阴平,姜维只能集结重病抵挡钟会这支主力,而无暇去顾忌邓艾,这才有了后来的奇袭成都之策。

所以总的来看,姜维敛兵聚谷之策,制定初期并不是一个完全错误的决定,是有潜在回报存在的,也就是借汉中这个大诱饵,吸引魏军进入险地,只有扼守要道,等待魏军难以维持而撤军,此时正是蜀军趁机扩大战果的时候,只要能够重创魏军主力,那么姜维北伐的阻力也就大大降低,是可以冒险执行一次的军事行动,不然一直靠守,中国古代史上没后任何一个割据川蜀之地,单凭靠防守能够长期存活的政权。

三国时期诸葛亮如此聪明为什么蜀汉是之一个灭亡的?

刘备是在公元220年到达势力巅峰的。那时候的他,坐拥西川、汉中、荆州三郡以及上庸三郡,所拥有的人口数量超过200万,麾下的军队人数超过了15万。这个时候的他,在综合实力上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孙吴,更是可以威胁到曹魏的根基。

也就是说,如果刘备能够稳扎稳扎,进行的谋划筹备一番,那么他还是很有可能兴复汉室,一统天下的。

但结果却十分尴尬,蜀汉不仅没有一统天下,反而还成为了魏蜀吴三国中,之一个灭亡的。

那么蜀汉的灭亡,都有哪些原因呢?

之一,蜀汉灭亡的导火索,就是关羽的大意失荆州。

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关羽也膨胀了。再加上他也想建功立业,于是就带着荆州兵团,向樊城、襄阳一带的曹魏军队,发动了襄樊之战。

这场战争如果打赢了,那对刘备来说绝对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可结果却是打输了,不仅拥兵数万的荆州军团全军覆没,荆州三郡还被孙吴夺取,再加上关羽、关平、周仓等文臣武将的阵亡,直接就让刘备的实力减少了一小半。

在这种军队、人口、地盘都大幅度减少的情况下,无疑是给蜀汉的一统天下增添了许多难度。

第二,夷陵之战,让蜀汉根基动摇、元气大伤。

襄樊之战的失败,对蜀汉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首先就是导致孟达反叛,东三郡落入曹魏之手,刘备的地盘进一步缩水。

随后便是刘封被赐死,让蜀汉又失去了一员猛将。

而襄樊之战最重大的影响,就是让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

不管是处于夺回地盘、为关羽报仇的目的考虑,还是为了兴复汉室考虑,荆州都必须在刘备的手中。这场战争也一样,打赢了都好说,但打输了,就会是天大的坏事。

而结果恰恰就是打输了。刘备以举国之力调动的数万大军全军覆没,还损失了蜀汉一大批的中坚力量,就连他自己最终也在白帝城一命呜呼。

这个时候的蜀汉,就已经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实力了。

第三,实力上的差距,是很难用计谋弥补的。

夷陵之战后,蜀汉的地盘就只剩下了一个益州,人口也就一百多万左右。相对比之下,曹魏坐拥整个北方,人口五六百万,随随便便都能组织起数十万的大军。论实力,曹魏简直是碾压蜀汉的。

也因此,哪怕曹魏偶尔失败个几次,他的实力也依旧是比蜀汉强大很多。相比之下的蜀汉,那就得战战兢兢,因为就这么点家底,失败一次就会是十分头疼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诸葛亮是卧龙,哪怕他的智商再高、计谋再出色,蜀汉也很难打败曹魏。

蜀汉的重大事件?

应该是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曹刘双方都投入了非常多的战力,刘备方参战将领张飞、马超、赵云、黄忠等,曹操方参战将领夏侯渊、曹休、曹真、张郃、徐晃、郭淮等,都是三国时期的名将,可谓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然而这场持续了将近两年之久的战争,史书上却交待非常少,历代也少有对这场战争的战术评价。

诸葛亮曾说:“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阳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26]司马懿也曾说:“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27]

而曹操从建安二十三年七月开始治兵,到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抵达汉中,准备时间长达半年有余,但在汉中与刘备僵持了仅仅两个月就撤出汉中,汉中之战中发生的汉水之战被认为是曹操速败的原因,后世史家治史时对汉中之战的记载多为曹操被赵云所击败。如,南宋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三月,魏王操出斜谷,刘备将赵云击其军,败之;元胡一桂撰《十七史纂古今通要》:赵云大败操兵,操引还长安,帝遂有汉中,自称汉中王;元赵居信撰《蜀汉本末》:三月,操出斜谷。将军赵云击其军,败之。夏五月,操引还,昭烈遂取汉中;明章如愚撰《群书考索》:赵云将数千骑大破魏兵,备遂有汉中。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黑娃体育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