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科技创新的自觉意识(科技创新首先需要建立创新意识)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74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信息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信息化过程将密切结合于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作为科学技术、知识、文化圣地的大学要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寻求出一条与教育信息化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之路。注重知识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的信息素养教育符合现代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有助于提升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本文试图就此加以阐明。
关键词: 创新人才 本科生 科研能力 信息素养 信息教育
*** 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曾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精神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 *** 把创新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这说明不创新就没有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可见创新一词的份量是何等的重要啊!可以说21世纪是一个创新引导社会发展潮流的世纪,创新社会需要创新人才,而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的支持 。
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何谓创新人才?现代社会的诠释是:这类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和使用现代化技术的能力。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是多元的,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本科阶段让学生直接介入科研。科研能力强调的是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它是大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本科生具有相当大的科研潜力,对此应积极加以发掘,这也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捷径。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的特色也正是如此。
我们提倡本科生介入科研的重要意义在于:这一做法符合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相吻合。通过系统规范的科研训练会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判断、语言表述以及实践能力大幅提高,有利于本科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研究转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为有所创见是科研活动的显著特征之一,创见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基础上产生的。创见来源于对已有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归纳、提炼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训导,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可为学生打开在科研活动中的思辩、畅想、感悟之路,进而激发学生不断向未知挑战。
美国大学优于其他发达国家大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们拥有之一流的科研能力。以人文与社科为主的耶鲁大学在一年级新生中开设“指导研究”项目,这在美国高校中声望颇高。 美国大学生的想象力堪成一流,他们善于运用科学的认识方式和策略,综合所学知识和信息,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成为一种积极和富有实际意义的探知过程。因而美国大学更具有进取精神,更适应社会变化之需要。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省教育厅规定:在等8所高校启动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试点工作,以此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现象。它标志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创造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得到认可和实施。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它建立在知识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上,而这一切又根植于教育基础之上。在教育信息化这一大背景下,特别是信息技术如此发展的今天,科研能力与信息获取、加工、判断和处理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对于本科生来讲,搞科研首先要占有大量文献信息资源,从发现问题——选题到分析问题,组织论点和论据进行求证,以至于最后获得问题的解决,无一不涉及到对文献信息源的检索与利用。这是搞科研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也是保证科研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核心所在。这种能力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学术水准的下降。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racy)是美国七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在 *** 及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这一概念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提起。信息素养实际上是一套能力的组合。它是指作为个体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且有能力去有效地获取、评价和利用所需的信息,不断地更新知识并用新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新 *** 等。
信息素养在当今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激增的环境中日益重要,因为在这种日益复杂的信息环境里,每个学生在其学习研究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面临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信息选择。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多种方式获得信息,这些信息越来越多地以未经过滤的形式传递给个人,其真实性、合法性、可靠性如何?信息质量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数量的日益膨胀,增加了我们评价认识信息的难度,如果没有有效地查询与处理信息所必备的技能,大量丰富的信息本身并不能产生有理性判断力的学生。信息素养为科研能力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它使学习者能够自主地把握学习内容并提高其调查研究能力,从而更加自觉更有能力去学习。
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呢?依据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指导委员会于2000年1月18日通过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有以下几项可作参考:
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种类范围
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
能够鉴别信息来源
将检索出的信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有效地利用信息去完成一个具体任务
了解利用信息所涉及的经济、法律、社会问题,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
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有着敏锐的捕捉信息的意识和良好的推断、加工、综合、创新信息的能力。它可使学生超出正常的课堂学习,进入自主性学习、自主性研究阶段,并在一生中不断加强这种能力。
信息素养决定着科研水平的发挥。目前我校本科生信息素养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
1. 信息意识不强。信息意识是探求知识、获取文献的最直接动力,它的强弱反映了人对信息的吸收和利用程度。由于缺乏对信息应有的认识,大学生信息意识普遍薄弱,大一学生对信息需求大多缺乏渴望,高一点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往往仅限于本专业教科书上面。有些学生不会利用图书馆去检索各类文献信息,不晓得信息源的种类有多少和其表现的媒介,不懂得信息同物质能源一样也蕴涵着极大的能量。学生们大都被动地零散地接收信息,信息交流意识、信息抓取意识、信息利用意识及信息安全意识不强,是阻碍学生主动学习去探索未知的瓶颈。
2. 信息技能不足。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不善于从各类信息源和具体的学科研究 *** 中去收集、管理信息,他们不仅欠缺查询和使用信息的知识,更欠缺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去检索和利用信息的技能。很多学生不会使用信息检索系统,不会使用不同的用户界面和搜索引擎检索出所需信息,更谈不上去构建切题的检索表达式和制定相应的检索策略了。他们信息检索 *** 单一,查询途径狭窄。这一切难以适应多样化、复杂化的信息资源环境。特别是在面对 *** 信息源的海量无序时,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3. 信息整合能力差。信息是一种可利用资源。信息技术则是信息处理系统的实现。利用信息是目的,而信息技术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有的同学虽然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信息技术去查找信息,但却缺少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鉴别、理解、整理、抽象、创新的能力。在校生不善于从所收集的信息中提取主要思想,不能很好地综合主要观点形成新的概念,从而难以形成以信息知识体系为支撑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如果说检索信息是低层次的,那么利用信息则是高层次的。这种整合信息能力是科研能力的集中体现,若缺失这种能力,科学素养就会大打折扣。
针对上述情况,对我校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如何对本科生进行全面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呢?笔者建议在我校目前本科阶段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以下简称文检课)和计算机课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组合,将二者整合为信息教育课。面向全校学生,科目为必修课。
文检课是面向大一学生开设的,它向学生介绍文献信息查询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的检索 *** 和途径,文献资源的分类及检索工具,对文献信息进行整理和利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方面,文检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实习课,学生的检索技能大多停留在书本上,没有变成实实在在的能力。另外,本课对信息科学知识的介绍也不到位,远远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知识更新加快的需求。
而计算机课开设得比较早。最初停留在对计算机基本知识的介绍层面上,后来虽然加进了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但面对千变万化的多媒体及 *** 信息技术,计算机课程内容又稍显落伍,不能满足学生对熟练应用信息技术的渴望。这两门课内容上有交叉,但又缺乏有机联系,该侧重的内容没有突出,课程知识的更新还嫌不足,在培训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上存在缺陷。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很难适应信息素养教育这一培养目标。
有鉴于此,应把二门课程整合为信息教育课,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之更符合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和信息素养的需求。信息教育课应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信息科学知识;二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前者精练并更新文检课的主要内容,向学生讲解信息的特征、种类,信息是如何被生产、组织及传递的,各类信息源的价值和区别,如何识别信息的关键概念和描述信息需求的术语,以便构造符合选题的完整恰当的表达式。如何区别一次信息源和二次信息源,认识他们的用途和重要性是如何随着学科的变化而变化的;如何筛选分析整理信息,通过撰写检索报告锻炼学生的信息利用技能等。
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则主要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光盘、 *** 、多媒体、数据库、电子邮件等通讯技术去采集、搜寻信息,侧重的是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即信息工具的操作技能,尤其是 *** 数据库的搜寻和使用技巧。同时还应掌握计算机语言,会编写基本的计算机程序等。
根据美国课程专家泰勒的观点,一门学科对个体作用有二:之一是提升人的精神需求;第二是作为一种工具,以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 信息教育课正好可实现这两个功能。信息教育课把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去顺利地获取信息,并将相关信息联系起来,经过大脑加工,以科学思维方式,把众多news转化为有用的knowledge进而解决实际问题。
这门课程也完全符合国际上流行的现代教育理念——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各种教学信息)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这一教育理念是对信息教育课的有力支撑。
当然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仅仅依靠一门课程是不够的。信息教育课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能动性。它应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密切结合,教会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增进和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是说要学以致用。这是信息素养教育的终极目标。信息科学知识和信息技能是衡量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和科研能力高低的具体体现,又是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达不到这方面的要求就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与竞争的需要,就会被信息社会所淘汰。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需要做到哪几点?( )?
树立改革创新的自觉意识需要做到增强改革创新的责任感、树立敢于突破陈规的意识、树立大胆探索未知领域的信心三点内容。
在新的形式下,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有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能力、有志向、德才兼备的人。要学会关心他人和社会,要学会共事和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学会正确辨别是非,明确所担任的责任。
要坚持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当不同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顾全大局,先公后私,自觉使个人的局部的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坚持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通过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来换取自己的应得之利。
创新内容
创新是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也是推动党的建设与时俱进的强大动力。面对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任务,必须在思想上引起重视,行动上主动探索,实践中积极创新,以理念创新带动思路创新,以机制创新推进工作规范,以 *** 创新提高工作水平,从而使党的建设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创新局面。
创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创新工作,首先思想观念要创新。要进一步推动观念创新,深入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善于换位思考、多角度思考、创造性地思考,勇于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体制和机制,使改革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和目标追求。
为什么要树立创新意识
1、创新意识,首先是我们谋求创新的意向和愿望。
毫无疑问, *** 管理创新,是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是中央的决策和部署,是人民群众的呼唤和期待。这些外在要求,只有变成我们内在的创新冲动和追求,才有可能变成创新实践。因此, *** 管理创新的之一个前提,是我们要有创新的意向和愿望。
2、创新意识,还是我们实施创新的胆略和气魄。
没有胆略和气魄,许多创新不敢想,想到了也不敢做,做了也不敢坚持。所以,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 同志反复要求我们,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子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有了自觉的创新精神,就有了 *** 管理创新的胆略和气魄。
3、创新意识,又是创新的智慧和计谋。 *** 管理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不是胡思乱想。
创新举措要从实际出发,合乎改革发展的要求,合乎人民群众的愿望,合乎 *** 运行规律,并不是只要改变就是创新。因此,创新既需要意向和愿望,需要胆略和魄力,还需要智慧和计谋。创新意识内含着这样的智慧和计谋。
扩展资料:
梳理创新意识的方式:
1、创新意识跟责任心联系在一起。
一个对中央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自己所工作的 *** 形象负责的领导干部,就会有 *** 管理创新的热情和追求。责任心强烈到什么程度,创新就努力到什么程度。在 *** 管理创新上无所作为的,一定是严重缺乏责任心的。
2、创新意识与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这些年来人民群众在 *** 管理创新中受益,因此支持和拥护创新;同时人民群众也遭受 *** 管理缺位、错位、越位所导致的许多不幸,上学、看病、住房还不够理想,社会治安、市场秩序还有不少乱象,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公平不公正现象随处可见。
官僚主义、 *** 还十分严重,引发腐败的制度性漏洞还没有堵死。这些问题,不在 *** 管理上创新就无法解决。因此,人民群众热切期待 *** 管理创新。
一个领导干部只有体贴理解人民群众,只有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只有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才会大力度推进 *** 管理创新。
3、创新意识与领导干部自身的认识水平联系在一起。
没有足够的知识和文化素养,没有必备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没有健全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就看不出 *** 管理哪里需要创新,如何创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周文彰:树立自觉的创新意识
参考资料来源: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努力实现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