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兵农结合(李世民鼓励农耕)

heiwantiyu 22-12-18 9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9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唐太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唐太宗即位后,进一步整顿和充实府兵制度,使之更加完备。

从封建王朝到唐朝建立之前,所有的君主对于人才的选择都是从士族之中进行选择。那么,从李渊反隋开始,李世民的用人之道就开始显现。

唐太宗时期,对于商人来说也是个不错的时期,自古士农工商,商人排最末,太宗却给商业发展提供便利,设立安西四镇,维护商人利益,保护商人安全,也使得唐朝在海外声名远播。

唐太宗是历史唐朝第二代君主,也是唐朝开国功臣,在他统治期间,唐朝是很兴荣的,而当时的大臣也都很忠诚,有什么事,都是敢于直言进谏,不会刻意阿谀奉承。李世民在要求群臣时,也是很严格要求自己的,不会随意徇私。

扩展资料

1、唐太宗时期可谓唐朝的一个盛世,“贞观之治”正是描述唐太宗的政绩。唐太宗李世民是李家天下的第二位皇帝,为了登上帝位,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成功当了皇帝。

2、在开创大唐盛世之后,唐太宗并没有像以前的统治者一样昏庸无道、残还百姓、发起战争。而是励精图治,通过律法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把国家治理井井有条。在深刻吸取了隋亡教训、探讨朝代更变之后,唐太宗就更加的严于律己并且以身作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世民

唐太宗开创的贞观之治是在隋朝强盛基础上建立的吗?

这个观点其实半对半错,错的部分是贞观之治并不是建立在强盛的基础上而是虚弱的基础上,对的部分是贞观之治继承了隋朝的大部分制度。

虚弱的基础

我先发一组数据给大家感受一下:

隋文帝杨坚的开皇之治,全国有890万户;而在隋末乱世开启之前,隋炀帝在位期间,这个数字也涨到了907万户;但是到了唐初唐高祖李渊在位期间这个数据变成了200多万户,锐减了至少四分之三,可以说乱世带来的人口锐减程度是十分巨大的。

所以即便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也只是在200万户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在他在位期间曾统计过一次,得到的数据是300多万户,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这些数据都说明了战争的残酷,同时也表明贞观之治还不是那种巅峰的盛世,而是社会相对稳定,积极向上的一个历史时期。它是建立在隋末乱世人口、经济锐减的基础上的,并非隋朝强盛的基础上。

隋朝的优秀制度

一般改朝换代如果前后朝代都经过一个不算短的稳定的历史时期,会优先继承前朝大部分制度,同时也会改革前一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我认为隋朝给唐初乃至整个唐朝留下了以下三大有意义的制度:

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杨改革坚制定的这个制度的核心在于群相制,将宰相的权力分散,并且互相制衡,可以很好地避免权臣出现。这也导致了唐太宗李世民可以放心将权力交给底下的人,君臣之间表现得非常团结。

2.府兵制。府兵制虽然不是隋朝原创的,但隋之前的北魏、西魏、北周跟隋朝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隋朝也是完善这个兵制的贡献者。府兵制兵农结合的特点,非常适合初唐时期对外战争,而且由于限制了武将的兵权,使得武将类型的权臣也很难出现,对唐初的社会稳定也贡献很大。贞观年间大唐对外战争大部分是胜仗,内部的叛乱也全部不成气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此。

3.科举制度。同样科举制度也不是隋朝首创的,因为北魏时期就有雏形了。但这个制定是却是隋文帝杨坚之一个将其制度化固定下来的,它对打破持续了将近700年的门阀世家垄断上层政治的局面很有帮助,让许多寒门庶族有机会获得阶层上升。可以说这项制度解决了前一个历史时期的遗留问题,是隋朝留给唐朝更大的政治遗产,它也为贞观年间的唐太宗李世民提供了非常多优秀的人才。

综上所述,我认为贞观之治是建立在隋末乱世虚弱的基础上的,而非强盛的基础;但是隋朝尤其是隋文帝杨坚还是给大唐留下了三省六部制、府兵制、科举制度这三大宝贵遗产,也可以说是贞观之治的基础之一。

唐太宗时期无敌雄狮的府兵制,为何在唐玄宗时期被停废了呢?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府兵制最初源起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当兵、 *** 务农的政策,府兵全家可以免除赋役,当兵成为鲜卑人的专利,反之,汉族从周至两汉三国传统的上马为兵,下马为农的耕战三军制度变为纯耕种的农民,这政策明显地带有民族隔离和歧视的色彩。

到了北周后期,迫于与北齐战略对峙,而鲜卑人的数量又严重不足的形势, *** 开始被募充作府兵。等到杨坚为北周大丞相时,就下令西魏受赐鲜卑姓的 *** 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 *** 务农的规定。隋开皇十年(590年),隋文帝又下令府兵全家一律归入州县户籍,受田耕作,士兵仍有军籍,但兵士本人则由军府统领。

唐朝沿袭了隋代的基本制度,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府兵制,经过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完善,在全国范围内设置的折冲府总数多达633个的折冲府来管理府兵,并且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在一起,既减轻了 *** 财政方面的负担,又确保了士兵的素质,耕战结合,藏兵于民,从而将唐军打造成一支无敌的雄狮,将大唐的疆域扩展到了极致。

然而,盛极而衰到最终被废止,全都发生在唐朝国力最为鼎盛的"开元盛世",即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间,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

按照一种普遍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府兵制的崩溃,源于唐玄宗统治的中后期,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造成大量的自耕农失去土地,有的沦为奴仆,有的成为逃户,导致大量的兵源流失,沿袭已久的府兵制失去了意义。

然而,这种说法是非常可疑的,因为直到公元742年进行的人口统计当中,户、口两个数字比732年还是大幅度增加的(732年是786万户,4543万口,742年是852万户,4890万口),显而易见,逃户并没有大规模的发生。

实际上,早在公元749年,宰相李林甫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正式终止府兵制之前,规模庞大的边军早已职业化,也就是说,造成府兵制衰落的根本原因出现的时间点应该更早。

那么,具体的时间点是哪里呢?或许从大唐的军事行动中能够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从初唐到中唐,虽然大唐为了开疆拓土,不断的对外用兵,但由于周边国家和民族实力相对处于绝对的劣势,唐军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出动出击的一方,可以从容的征召和训练军队,征召府兵或者农民到军队,服役三年,完全能够满足要求。然而,等到了玄宗朝,一方面由于吐蕃和渤海国的崛起,不断的侵扰大唐边境,压力增加。

另一方面,玄宗对边功的过度赏赐引发了节度使们频繁的挑起边境冲突,形势的变化导致军事部署不得不由过去的"虚外实内"变成"虚内实外",将大量的精锐部队部署在边境,并且常态化驻守。如此一来,士兵只能就地征召,并且由于战事频仍,士兵不得不完全脱离生产,实现职业化,来有效的解决帝国的防御问题,久而久之,失去了作用的府兵自然慢慢冷落,最终完全失去了作用。

综上所述,府兵制盛极而衰,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乃是大唐外部面临的战略态势演变的结果,即由战略进攻的总体态势变成了战略防御,倒逼军队实行职业化。与之相比,均田制的崩溃造成的影响是微不足道,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清说一说唐朝著名皇帝唐太宗为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了什么措施

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李世民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隋末唐初战乱频繁,人口稀少,李世民一方面竭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限制世族,豪强对土地的垄断和霸占,一方面鼓励农民迁往荒地开荒,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李世民比较注意勤俭节约,做了皇帝后,住得仍是隋朝的宫殿,大部分已经破旧。当洛阳发大水,百姓房屋被冲毁时,他还下令拆掉洛阳的一些宫殿,把木材分给百姓修房用。

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兵制。唐前期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到太宗时进一步得到改进,使之更为完善。府兵制是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府兵战时出征,平时在籍,春、夏、秋务农,冬季习武,兵农合一。对“贞观之治”起到积极效果。

民族关系上采取 “华夷一体”等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慎征伐,重安边,以和亲代替战争.

唐太宗通过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对于那些被征服的以及主动来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注意不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管理本地区或本部落的人民。同时,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黑娃体育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