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金融理论(中国的金融理论教材编写)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72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试论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发
金融发展理论作为麦金农的主要代表性观点,主要包含“金融压抑”和“金融深化”两个重要概念。金融压抑是指 *** 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会压抑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发展滞后又会阻碍经济增长,从而造成金融压抑和经济增长缓慢的恶性循环。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金融压抑现象,麦金农和爱德华·肖分别提出了类似的“金融深化”理论。该理论建议 *** 放松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管制,提高被压制的利率和汇率,以便使其充分反映市场供求状况,进而促进国内储蓄率的提高,最终达到压抑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麦金农的金融发展理论影响下,中国利率、汇率以及商业银行等的金融改革推动了金融自由化,有助于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但当前中国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压抑问题,并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增长的障碍。具体影响表现为:间接融资比例过大,直接融资比例不高;利率长期受管制且低于市场化的利率水平;资本账户受到严格管制;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
针对上述问题,十八大以来中国 *** 着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而麦金农的金融深化理论对于当前 *** 重点推动的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以及资本账户开放三项改革及其程序设计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首先,利率市场化是金融改革的先导。中国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以及资金在金融体系空转等问题,其实质是就处于麦金农所论证的“广义资本市场处于分割状态”。要改变这种格局,理顺国内金融市场秩序,必须首先打破 *** 对利率的限制,利率市场化则是最为紧迫的改革。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以央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进而改变金融市场分割状态,提高金融效率,以便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其次,汇率制度不宜过度浮动。今年2月份最新出版的麦金农与施纳布尔·冈瑟合作的《中国汇率及金融压抑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冲突》论文指出,由于投资对汇率变动非常敏感,存在巨大经常项目顺差并对外输出资本的国家,汇率升值并不一定降低顺差。而且在外部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背景下,中国央行应继续保持汇率稳定。对开放经济体的中国而言,汇率升值并不能改善贸易的失衡问题,麦金农认为这种失衡完全可以通过工资调整来更好实现。因此,中国在汇改过程中,应保持定力,不受外部压力干扰,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
最后,资本账户开放应慎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利率接近于零,欧央行不惜实施负利率,高息差导致热钱大举涌入中国。麦金农认为中国陷入了一个“货币陷阱”,央行通过货币贬值控制热钱流入的努力可能很难成功。同时由于国内金融市场缺乏深度和弹性,短期跨境资本的迅速流入或流出会使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中国需要通过对短期跨境资本流动的管制来减少汇率波动。在人民币存在升值预期,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的形势下,如果资本账户开放步伐过快可能会导致中国金融“防火墙”的崩溃,金融安全也将面临挑战。因此,资本账户开放应该结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与利率、汇率市场改革相协调。
给介绍一些金融理论,明天就要交作业了,急用,多谢。
金融发展的趋势来看金融理论的发展
任何一种理论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背离了、落后了实践的理论其价值会受到怀疑。自从19世纪中叶以后,经济学得以发展,货币理论构成了经济学理论的最基础部分。经济学100多年的发展,金融学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金融学理论的发展作为非常重要的主线贯穿了经济学发展的全过程。无论是凯恩斯之后的现代经济学,还是之前的古典经济学,金融理论都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早期,人们对货币需求动机的研究和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一直推动着经济学的发展,直至20世纪50年代。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金融理论从宏观的抽象理论描述转向了一个市场化的研究。金融学逐渐转向技术化、实证化、微观化,其成果逐渐成为现代经济学主流派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包括资产组合理论、衍生产品的定价理论以及风险管理技术,或称为金融工程,其理论核心部分都成为现代经济学的最核心最主要的内容。100多年来,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如果没有金融学理论的推进,经济学只能成为一个逻辑的外壳。如果不加深对金融学的了解,那么对经济学的了解则是不全面的,至少精髓部分没有把握。经济学研究不能永久地停留在所有制、产权领域的研究阶段,虽然这非常重要。经济学的核心命题是资源配置问题。资源配置越来越金融化,越来越通过金融的手段和工具来完成,因而现代金融理论在整个经济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学慢慢演化成金融学,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的意思是,金融学科非常重要,是经济学的核心和灵魂,但要注意它越来越技术化的趋势。
关于金融活动的发展方向
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对于把握金融理论的发展趋势、进行金融学科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过去二十年,金融发生了根本性的、革命性的变化,所谓的金融“大爆炸”意味着金融正从传统方式、架构、工具走向现代化,只不过这种变化在中国稍微滞后一些。也许在成熟的市场国家,十年二十年已发生的变化,在中国的今天才刚刚出现。如果不理解这些变化,就很难理解金融学以及货币银行学,在最近二十年来在成熟市场国家的高校内为何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原因就是金融本身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个变化最重要的表现是:
其一,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这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金融活动包括长期融资活动和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资产形态的选择和变化,以及融资方式或资产结构的变化都越来越市场化,资产流动性越来越强、越来越明显。
其二,资产越来越证券化。人们的投资越来越偏向流动性,资产的收益性放在第二位。流动性和安全性有一种辩证性关系。资产证券化的形式适应了这样一种投资偏好。这种变化预示着金融的内部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我认为,金融体系因为这样一种趋势才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的根本性标志就是金融体系运行的平台、核心正在发生转换,我确信这一点。如果这种理论上的结论,逻辑上可以证明,那么未来就会成为现实,怕就怕理论本身没有逻辑。没有逻辑的理论是主观上的东西,理论本身有逻辑迟早都会成为现实,成为一种基本的趋势,成为历史。这就是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金融内部的结构、轴心、核心、平台正在发生转移。货币市场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它只是提供一种流动性,是一个滑轮,而最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资本市场是发动机,货币市场是调节器。货币市场不构成新的经济运行平台。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为整个金融体系、乃至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础平台,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和它相对接,它的规则成为社会的通用规则。今天,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这可能不是商业银行本身出现了问题,而是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本身在现在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资本市场正在成为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的新的平台,因为它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对金融提出的要求。
2001年7月,央行颁布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办法》。这个办法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实质性意义。对商业银行来说,这个办法比以前所有的改革都重要,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央行意识到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行方式、业务结构和利润来源要发生变化,要和资本市场对接。《办法》规定的中间业务基本上都是资本市场的边缘性业务,有的是资本市场的核心业务。如果按此办法来做,中国金融架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这对于我国金融体系的调整与变革是一个明确的信号。在目前的金融环境和竞争格局下,如果商业银行不进行业务创新,将会被淘汰,即使象恐龙一样庞大,不适应这个环境的变化,也一样会被淘汰。蜻蜓虽小,但它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远古时期一直生存到现在。这种情况在保险业表现得十分明显。过去几年保险业的资产结构中,80%以上是银行产品,保险公司的“仓库”中储存的是银行“产品”。银行产品本身没有竞争力,所以中国的保险业也就没有竞争力。当然经过改革,今天的保险已不是这样,它开始创造很多产品,包括投资联结保险,虽然这是不是一种险种,值得商榷,但这个产品创新者已看到了资本市场产品的微妙之处。银行和保险业务的这种变化,表现了金融体系运行核心或平台的变化。平台正在发生变革,这是一个趋势,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的经济体系要融入到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之中,这一表现会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我们可以看到,资源越来越金融化(以前的资源是很物质化的),人们调动一个社会潜在的资源、经济体系的资源是通过金融体系来完成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金融体系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金融市场的运动来实现的。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金融学一方面可能越来越技术化,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又需要重新研究
黄达教授曾指出:“现代金融,包括商业银行,应充分看到市场化所带来的挑战,如果不研究、不适应、不调整它,肯定会走向衰落。”我们一方面要看到金融越来越技术化,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的内部结构正在发生重要变化,许多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似乎要重新研究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在金融上的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受到了挑战,许多最基本的问题也要重新研究。比如说,什么是货币?二三十年以后,什么是货币,谁来发行货币可能和今天的答案就不一样。今天的理论肯定会受到挑战。又比如,货币的层次性如何划分?划分标准也会受到挑战。货币政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什么是币值稳定?货币值的“值”是指什么?是指普通物价意义上的,还是涵盖所有的价格的“值”?这些问题都会受到挑战。随着金融技术的应用和市场的高度成熟,这些问题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金融的基础理论问题似乎越来越需要重新思考。
在我看来,一方面,金融的宏观问题或宏观金融问题越来越复杂。如金融资产的快速发展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是泡沫?如果是泡沫,就要消除这种泡沫。这种消除是否适应了这种趋势、这种规律?如何看待金融资产快速增长这种趋势?因为有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金融资产的成长速度大大超过GDP的成长速度,这是一个基本的趋势,也是一个价值判断。一旦失误,整个政策就会失误,就会延缓甚至阻滞金融的变革。总之,金融不仅仅是技术化的趋势,而是有很重要的理论需要重新思考和研究的。
另一方面,对金融越来越微观化的趋势,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企业越来越追求资产更优的组合,既要考虑风险的规避,又要追求一定的收益,还要追求它的流动性。人们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它要求完成融资活动,完成资产组合的过程,完成流动性储备的要求。金融的需求越来越综合,这是一个很微观化的东西。金融显而易见要解决人们的这种需求,无论有什么样的金融需求,金融业都必须满足。为什么风险投资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大量出现,在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末也开始出现?这就是传统金融架构或金融产品,满足不了目前这种金融需求,所以市场创造了这种新的金融制度。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的扩大,风险管理技术发展很快。金融产品不再以单个产品出现,而必须以组合的方式出现。只有这样,它才能解决风险、套利、流动性等金融需求的组合问题。所以,金融工程的出现与蓬勃发展是必然的。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化的推进、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一方面,金融学的传统基础理论可能面临着深刻的挑战甚至动摇,从而,需要深入地研究;另一方面金融学又呈现出微观化、实用化、技术化的趋势。这两方面的变化都应有精确的把握,两者不可偏废。这是我对金融学未来发展的一些思考。
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有哪些优点?
倡导中国特色金融体系中国的金融理论的目的中国的金融理论:就是让工业文明中出现的典型畸形产物:金融公司(企业)彻底从我们曾经美好的世界上消失中国的金融理论,让世界重新回归自然的美好状态。
由于金融公司自身携带的必然逐利性中国的金融理论,和它与实体经济交互中的天然不公平性中国的金融理论,导致金融公司必须以剥削实体经济为其赚钱手段。也导致金融公司必须以扩大消费需求来对全世界人民进行吸血。
而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有哪些优点?
1、把金融思维融入到实体企业中,让实体企业能完全脱离金融公司而自行应用金融手段运行。
2、使用数字化的金融产品(技术和设备)替代金融公司在金融业务中的职能。
3、把金融公司最终不能替代的工作转化成为 *** 部门的工作,让 *** 部门实施金融业务。 *** 部门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性将可以保证其实施的金融工作对全社会的公益保障。
中国特色金融体系借助互联网革命的强大推动力,使用上述三位一体的模式,一定能让现有的金融公司彻底从世界舞台消失,让实体经济重新成为世界商业的主宰力量,让人类社会能够彻底摆脱金融吸血鬼的控制,为人类世界再次迎来一个美好的未来明天。
创建中国特色金融体系的普华商学院也将必然成为执掌互联网文明时代世界经济理论发展方向,成为伟大中华复兴梦想的重要支撑力量。
简述金融学的核心原理
金融学(Finance)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 *** 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中国的金融理论他金融资产的学科。金融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 *** 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验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公司、集团财务公司、投资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金融学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方向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历史起源
金融学在古代不是独立的学科。如在中国,一些金融理论观点散见在论述“财货”问题的各种典籍中。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形成于西方,叫“货币银行学”。近代中国的金融学,是从西方介绍来的,有从古典经济学直到现代经济学的各派货币银行学说。
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后,“货币信用学”的名称逐渐被广泛采用。这时,开始注意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下的金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中国的金融理论了一些理论问题加以探讨,如:人民币的性质问题,货币流通规律问题,社会主义银行的作用问题,财政收支、信贷收支和物资供求平衡问题,等等。不过,总的说,在这期间,金融学没有受到重视。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金融学建设进入中国的金融理论了新阶段,一方面结合实际重新研究和阐明马克思主义的金融学说,另一方面则扭转了完全排斥西方当代金融学的倾向,并展开了对它们的研究和评价;同时,随着经济生活中金融活动作用的日益增强,金融学科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这就为以中国实际为背景的金融学创造了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金融学研究的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仅限于金融理论方面的研究,还包括金融史、金融学说史、当代东西方各派金融学说,以及对各国金融体制、金融政策的分别研究和比较研究,信托、保险等理论也在金融学的研究范围内。
在金融理论方面主要研究课题有:货币的本质、职能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信用的形式、银行的职能以及它们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利息的性质和作用;在现代银行信用基础上组织起来的货币流通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货币对经济生活进行宏观控制的理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