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与乡村治理(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区别)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78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推进乡村治理?具体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当前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信息的内容也变得多样化。在农村地区,人们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存在着受教育水平低、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农村人容易受舆论影响,判断能力较低。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信息传播的媒介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农村治理必须坚持法治,普及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了解扰乱公共秩序的后果,提高居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卫生意识。信息时代,农村 *** 覆盖面积大,通信设施不断加快普及,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改变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借助信息平台和 *** 宣传手段,扩大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可以提高传播的及时性。信息内容的传播只是基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方式和策略才是根本方针。
从行业出发,做好发展联系。产业振兴既是乡村振兴和扶贫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二者有机联系的必然要求。对于深度贫困地区而言,要成功实现从扶贫到乡村振兴的转型,必须从根本上遏制工业扶贫的短期倾向,构建以工业振兴为起点的工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坚持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在保护当地生态的基础上,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提高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进而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从机制入手,做好政策联动。做好全面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扶贫开发和农村综合改革,有效对接体制机制和政策。要借鉴扶贫形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责任制度、监督制度、考核评价制度等,建立和巩固扶贫成果,防止重返贫困和新贫困,解决二次贫困和相对贫困。完善有效工作机制,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激发主体活力和要素活力,更好实现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
如何全面把握农村治理问题?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基础。“大数据作为国家战略,正日益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大数据在乡村治理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大数据进入乡村治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下面就讲讲如何使用大数据进行乡村治理。
列举:
1:首先要树立大数据思维,推动乡村治理科学规范的发展。大数据时代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由此,各治理主体,都应从传统管理思维向数据治理思维转换,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数据思维意识,在大数据共享的基础上,要适应广大民众生活的需要,使每家每户随时随地都能够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表达诉求,从而实现乡村治理的多元共治,为乡村治理科学规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其次要构建人才体系,推动乡村治理人才的发展。我们基层的 *** 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和有关高校进行合作的形式,对乡村治理人才进行专业化、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专业业务培训,培育一支掌握数据处理技术的专业能力强的骨干队伍,让他们能够顺利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农村基层数据分析员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升乡村治理主体素质,是推动乡村治理内生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3:相关部门要加快数据立法,保护乡村治理主体利益,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应尽快建立健全数据立法,通过立法理清数据的产权归属,明晰民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的界限,避免数据共享和应用过程中的主体纠纷或数据泄漏。
什么叫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是通过对村镇布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生产,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环境状况的改善。不断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改变“脏乱差”的农村现状,不断加强基层治理。乡村治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建构思路: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引导他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
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村镇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试点主要内容
试点工作重点围绕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开展,根据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发展情况,试点内容主要包括以下8个方面。
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体制。按照健全党委领导、 ***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探索加强乡村治理制度建设,实现多方参与的有效途径。落实县乡党委领导责任,明确党委和 *** 部门职责,健全农民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探索乡村治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将完善乡村治理机制与发展乡村产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塑造文明乡风、脱贫攻坚等方面有机结合。探索理顺乡村产权与治权关系、促进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发展、多元化解农村矛盾纠纷、激发乡村发展活力等方面的有效途径。
如何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乡村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 *** 利的重要方式。一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村委会及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等下设委员会。二是要不断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逐步建立责权明晰、衔接配套、运转有效的村级民主监督机制,保障村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 *** 利。
有条件的地区要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科学界定农村社区的区域范围,明确其定位,构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探索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完善村民自治的新途径。首先,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明确各级 *** 及其职能部门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职责。其次,明确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探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工作思路和政策措施。再次,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积极推进为民服务 *** 制度,改进服务方式,探索引导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劳动保障、法律服务等公共服务进农村社区的机制,使 *** 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村,探索缩小城乡差别的有效措施。最后,开展农村社区互助服务。从解决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以社区服务中心或服务站为基础,以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把社区服务逐步向农村延伸,探索推进农村社区服务的方式、 *** 和途径,组织动员村民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活动,探索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有效机制。
四、培育发展基层社会组织,推进地方 *** 职能转型
积极培育和发展基层社会组织,是实现 *** 职能转变的关键因素之一。地方 *** 只有通过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各类民间社区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探索完善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经费投入机制,才能不断增强农村社区建设和乡村治理的新活力。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逐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要有序发展民事调解、文化娱乐、红白喜事理事会等社区性社会组织,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要建立健全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健全法律援助制度,推动涉法涉诉 *** 工作改革,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