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俄贸易逆差额(欧盟贸易顺差还是逆差)

heiwantiyu 22-12-15 13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76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欧盟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战,长时间持续下去到底对一方的伤害更大?

如果美国和欧盟之间爆发贸易战,长久下去其实美国受到的伤害是更大一些的。毕竟美国是一个国家,而欧盟是许多个国家,美国是不适合和欧盟打贸易战的。

在9月26日,欧洲央行发布研究报告称,全球贸易战的升级对美国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世界其它地区。这份研究报告模拟了美国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的关税,并且其他国家也对其采取对等类似措施的情形。预测结果显示,美国的净出口规模将明显受到很大的影响,本国企业还将减少投资和减少工作岗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受到巨大的冲击,这都加重了对该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欧洲央行研究人员认为,到现在为止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将只会对全球经济活动造成微弱影响,因为这些措施针对的产品只能占全球贸易的一小部分。现已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包括美国对进口钢铝产品加征关税。其中美国商务部在9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因出口持续下滑、进口增加,美国连续两个月出现贸易逆差不断扩大,7月美国贸易帐逆差501亿美元,为五个月更大逆差规模。其中,与中国及欧盟的贸易逆差双双刷新历史记录,分别为368亿美元和176亿美元。

美国虽然经济实力雄厚,敢到处制裁其他国家,但是它只是一个国家。欧盟如果真的团结一致进行抵抗,长期下去,就只有美国吃亏的份了。

欧盟、美国竟加大进口俄罗斯铝镍,贸易额涨幅有多大?

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信息,3-6月美国从俄罗斯进口铝和镍分别增长了21%,70%,而欧盟是13%,22%,欧盟进口的铝和镍总值是19.8亿美元,它仍然是俄罗斯铝的主要出口方向,制裁前也是如此的。

铝,镍,是高能耗产业,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煤炭,天然气,能源大国有巨大优势。比如印尼,现在世界更大的煤炭出口国,很多铝镍产业都在布置。这些能源是欧洲目前迫切需要的,冬天供暖都成问题。而俄罗斯能源充足,想必欧洲很难自己生产,其他地区因为能源成本高,压力也很大。

其实,欧盟和美国在俄乌战争开始后不断压缩俄罗斯出售石油和天然气的收入,但大幅增加对俄罗斯有色金属的进口。美欧既然要制裁俄罗斯,那么不买俄罗斯的铝和镍行吗?

答案是不行!2018年美国前负责人对俄罗斯铝的进口进行制裁,没有伤着俄罗斯,反而对美国自己的建筑、汽车和能源行业造成的严重破坏。一年后,美国不得不取消了对俄罗斯铝制裁。

美欧称,“不排除任何会提高俄罗斯负责人战争代价的措施”,但是根据自身利益并没有对俄罗斯有色金属实施制裁,看来,美欧对俄制裁存在不全面、不彻底、有选择、虚伪性等情况,反过来说,俄罗斯还有影响美欧的资源手段。

总结: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能源贸易一直是在欧盟国家看不到的地方进行的风生水起。

由此可见,美国怂恿的反俄联盟最终只有欧盟国家是真实的,美国本身对俄贸易完全没有受到影响。难怪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一系列制裁看起来像洪水猛兽,而俄罗斯还没有完全崩溃。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美国在捣鬼。

以上就是我的见解。

欧俄相互制裁重创经济,俄罗斯损失多少

欧俄之间的经济战——制裁与反制裁是一把双刃剑,导致双方利益俱损。危机常态化与反危机常态化已变成俄罗斯经济的主要特征。美国期盼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断崖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出现。欧俄经济战没有赢家,如果有赢家的话,那么美国则是欧俄经济战背后的更大赢家。

2016年7月1日,欧盟理事会宣布,因为俄罗斯未能执行明斯克协议,欧盟已正式将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延长到2017年1月31日。作为回应,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指令,将限制进口实施对俄制裁国家的食品禁令延长至2017年12月31日。因乌克兰危机,欧盟从2014年夏季开始对俄实行经济制裁,俄罗斯采取限制欧洲食品和粮食作物进口作为反击。2016年7月底,欧盟对俄罗斯经济制裁到期。欧盟最终决定对俄在金融、石油和国防合作领域的经济制裁延长半年。

欧俄间的转圜窗口曾经出现

在2016年6月16—18日召开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包括意大利总理伦齐、法国前总统萨科奇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等欧洲政要以及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道达尔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荷兰皇家壳牌等大公司的领导人悉数到场。普京与欧洲与会者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欧盟与俄罗斯的制裁与反制裁问题。此前,为回应欧盟国家领导人的说情,普京宣布释放被俘的乌克兰女飞行员萨夫琴科。俄方深知此次与容克会晤的重要性,这是乌克兰危机两年来欧盟更高级别领导人首次访俄。另外,论坛闭幕72小时之后,欧盟28国大使将讨论是否延长对俄罗斯的制裁。在论坛上,参会的欧盟企业领导人呼吁欧俄双方取消两败俱伤的制裁与反制裁。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呼吁俄首先停止对欧盟的反制裁措施。伦齐在与普京会晤时也暗示,只要俄罗斯率先取消对欧盟国家的反制裁,欧盟就将减轻或者不会再次延长即将到期的对俄制裁。但是当普京会晤容克时,后者不仅并未给出伦齐同样的暗示,而且其态度依然强硬,敦促俄罗斯必须履行明斯克协议。容克表示,“俄罗斯是明斯克协议的签署伙伴,对此负有义务,下一步很清楚,那就是全面贯彻协议,只有这样才能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

事实上,多数反对继续对俄制裁的欧盟成员国都希望俄方首先做出让步,取消对欧盟的反制裁。虽然俄罗斯迫切希望欧盟取消对俄制裁,但担心在自己宣布单方面取消对欧盟反制裁后,欧盟仍维系对俄制裁,置俄罗斯于尴尬处境之中。圣彼得堡俄欧会晤之后的6月20日,法国外长艾罗仍在呼吁欧俄双方对待制裁与反制裁采取“开放”态度。

俄罗斯并未如欧盟国家所愿选择“开放”的态度,欧俄双方取消制裁与反制裁的转圜窗口就此关上。由于欧盟多数成员国的反对,此次对俄罗斯制裁并未如此前那样由欧盟机构宣布自动延长,而是经过了6月21日欧盟成员国大使会议的讨论。与会部分欧盟成员国大使公开表达了对制裁措施的保留意见,但会议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延长对俄罗斯经济制裁6个月。历史不能假设。但倘若俄罗斯接受了伦齐和萨科奇的建议,率先取消对欧盟国家的反制裁,或许欧盟将取消对俄罗斯的延长制裁,至少会减轻制裁。对于延长制裁的决议,普京表示,不会怨恨欧盟,愿意继续推动欧盟和俄罗斯关系的发展。

在7月16日召开的乌兰巴托亚欧首脑会议上,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与欧洲领导人会晤时再次谈及欧俄制裁与反制裁的话题,俄方态度仍未有实质性的变化。他说,俄方不会率先放弃对欧盟的反制裁。不是我们最初发起制裁的,因此我们不会请求任何国家取消制裁。我们会让欧盟自行确定今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制裁与反制裁是相互加害

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加上2014年6月开始的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下跌,重创了俄罗斯经济。2015年体现得尤为明显。俄罗斯2015年主要经济数据全面大幅下挫:GDP同比下降3.7%(这是2009年以来的首次下滑)、 *** 财政收入减少3万亿卢布(约合429亿美元)。从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卢布对美元累计贬值72.2%,对欧元累计贬值51.7%。卢布贬值直接导致俄国内通胀率上升和居民实际购买力下降,年化通胀率高达15.9%(据前俄经济部副部长斯塔里科夫透露,实际通胀率在2015年下半年达到了将近30%),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4%,超过GDP的降幅(这是自2000年之后俄罗斯首次出现),实际养老金减少3.8%。最能够反映民生状况的标准指标——零售贸易额下降10%,实际工资收入的下降9.5%,创下有史以来的更高降幅。

欧盟对俄罗斯制裁令中最严厉的部分是金融制裁。制裁前,欧洲占俄罗斯银行发行新股市场约50%的份额。金融制裁令禁止所有欧盟国家的公民购买大多数俄罗斯金融机构发布的债券和股票、禁止俄罗斯银行在欧洲证券交易所发布新股、禁止以这些交易所为平台从非欧洲国家募集资金。金融制裁令指向俄罗斯国有资本控股至少50%以上的银行,涵盖俄罗斯金融系统的大部分资产。这事实上切断了俄罗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

限制对俄技术出口的制裁令阻断了俄罗斯获得先进的炼油设备和技术的最主要渠道(未针对天然气行业)。俄方不能再从欧洲进口深水石油钻探、极地开发以及页岩油提炼设备。俄罗斯在极地地区已经投入大量先期开发资金的诸多石油开采项目不得不中途搁置。限制俄罗斯武器采购的制裁令禁止任何向俄方出售高端军事装备的合同,同时控制对俄军民两用物项的技术出口,包括微芯片和精密制造工具。受制裁令限制,欧盟的前华约国家放弃了已经签署的价值32亿美元从俄进口武器配件的合同。上述技术限制政策对俄罗斯军事装备采购和军工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在欧俄开始制裁与反制裁战之前,欧洲的经济并未走出 *** 债务危机后的萎缩状态。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让欧洲经济再次遭遇寒流。根据法国国际信息和展望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仅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间,支持对俄制裁的欧美国家出口损失602亿美元。其中欧洲国家损失约为500亿美元。损失最严重是德国,每月8.3亿美元,波兰、荷兰和法国每月损失约2亿美元。”该报告指出,“自2014年8月制裁令实施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出口量平均减少12.9%”。奥地利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报告表明,“俄罗斯反制裁对欧盟产生的伤害不亚于俄方的损失——仅在制裁的头一年,欧盟共牺牲掉约200万个就业机会,1000亿欧元的产值化为乌有”,“以个别国家而言,超过6000家公司在俄罗斯深耕的德国损失最惨重,受波及的就业机会约达50万个,相当于270亿欧元的产值;意大利和法国各有20万、15万人因此失业”。

俄罗斯实施反制裁令后,原来与俄罗斯经济密切、大量向俄罗斯出口农产品和食品的东欧国家受损程度最为严重。以拉脱维亚为例,该国的里加联合奶制品厂2015年因俄制裁损失600万欧元。依据俄经济发展部的数据统计,俄罗斯对西方实施农产品和食品禁令后,相较2013年(俄实行特别经济措施前更具代表性的一年),西方国家直接农产品和食品销售损失约合86亿美元。

危机与反危机下常态化的俄罗斯经济

西方的经济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造成巨大压力。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2016年1月在盖达尔经济论坛上坦承,“俄罗斯经济形势复杂而又严峻,正在遭遇近十年来最严峻的挑战”。但他强调,“经济局势仍然可控”。目前的经济危机仍在俄罗斯多数民众可承受范围之内。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7月8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58%的俄罗斯民众认为俄罗斯针对西方的经济反制措施未对自身生活产生影响,65%的受调查者认为,反制裁措施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影响更严重。

西方对俄制裁出台后,为适应新形势,俄罗斯加快了具有进口替代性质的反危机经济政策调整,俄罗斯进入“忍耐型”的经济发展。根据2015年俄罗斯 *** 推出的调整计划:5年内减少20个关键领域的进口,涉及采掘机械、电子工程、生物科技、化工制药等领域。目标要将对外国农林业机械的依赖降低56%、食品加工降低53%,工程机械降低34%。为此,俄 *** 采购不再坚持“技术性能优先”的原则,而改行“俄罗斯制造优先”,“摆脱外部依赖优先”。俄 *** 还认定,如果中小型合资企业中拥有51%的俄罗斯人股份,即拥有俄企地位,可以按照中小企业的特别配额参与俄罗斯国家采购。

2014年11月,俄罗斯央行放弃“卢布盯住美元”的政策,并大幅上调利率,以应对资本外逃并压低通胀率。这一政策虽未立竿见影,但在2016年开始初见成效。截至8月,卢布兑美元上涨了13%,涨幅在所有新兴市场货币中排第三。俄罗斯本币债券今年的表现在摩根大通公司监测的15个国家中排名第三。8月23日,俄罗斯Micex股指触及纪录高点。按美元计算,该指数2016年已累计上涨25%,使俄罗斯的表现在MSCI明晟(MSCIInc.)追踪的23个新兴国家中排名第六。2015年3月,普京批准俄财政部关于建立不可撤销信托体系服务公司的建议,支持俄财政部推动俄资本去离岸化的倡议,鼓励俄境外游离资本以公司注册资本金形式,作为信托投资回流,免除相应的财产税,同时不再追究资产来源和外流原因等法律责任,并按注资股比分享公司盈利。此外,俄财政部推动立法,要求在外国企业控股达到或超过10%的俄罗斯纳税人,只要在2016年4月1日前申报资产情况,申报后可免除资产不明来源法律责任。上述举措增加了外部资本对俄罗斯经济环境的信心。俄罗斯央行发布的公告显示,2014年俄罗斯资本净流出额达1515亿美元,是2013年的近2.5倍,而在2015年俄罗斯 *** 实行海外资本大赦后,当年外逃资本降至1180亿美元。目前尚不能断定俄罗斯资本外逃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但至少外逃资本出现止跌回稳的势头。

从苏联解体之初的俄罗斯整体社会经济危机到1998年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危机与反危机已经成为当代俄罗斯的常态。普京 *** 历练出一整套应对经济危机经验,加之民众坚韧的传统耐受力,现代俄罗斯社会已经形成危机自我适应机制。2000—2007年间,俄罗斯GDP年均7.2%的八年高速增长与国力的迅速恢复为普京提供了民意支持和执政合法性的基础。美国发起并主导了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其目的不仅在于迫使俄罗斯执行明斯克协议,更在于以压促变,籍此力促俄国内生成反普京的政治氛围,防止其在2018年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但目前的俄罗斯国内政局,尚未见普京无法继续当政的任何迹象。普京在克里米亚和叙利亚问题上的成功出击为其化解国内危机并继续执政奠定了难以撼动的基础。美国期盼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断崖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出现。

俄罗斯当前经济危机的形成并非单纯源于西方的经济制裁,它与世界经济整体低迷,尤其是国际能源价格的一路下跌密切相关。究其根本,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依赖资源禀赋。其GDP的10%、 *** 预算收入的50%、出口总额的78%都依赖于能源出口;国际油价每降低10美元,俄罗斯财政赤字增加GDP的1.4%。俄罗斯经济纾困的关键在于完成能源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型。

欧俄之间互相加害式的制裁与反制裁不可能长久。深受俄罗斯反制裁之苦的欧盟各成员国要求取消对俄罗斯制裁的呼声势必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实际,“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之墙已经开始摇晃”。今年4月28日,法国国民议会以多数票通过了反对党提出的呼吁 *** 解除对俄制裁的议案。匈牙利、塞浦路斯、希腊、意大利和斯洛伐克等五个欧盟成员国对继续制裁俄罗斯明确表示反对。其中,匈牙利外长表示,欧盟同意延长对俄制裁的决定是“不正确和反民主的”。意大利率先向俄罗斯表态,愿意单方面减少一些商业方面的制裁。德国表示,不会处罚意大利等国的对延续制裁的自行松绑行为。8月18日,默克尔表示,德国愿意成为之一个解除对俄制裁的国家,只要俄罗斯执行明斯克协议。显而易见,没有欧俄的和解就没有欧洲的安全与稳定,加之欧盟在能源安全、地区反恐和难民等问题上也亟需俄罗斯的合作,因此欧俄经济和解、双方取消制裁和反制裁是未来发展的大势。

欧俄经济战双方没有赢家。如果有赢家的话,那么非美国莫属。欧俄经济关系龃龉的背后是政治安全关系的恶化,欧洲更加依赖美国的力挺。依照俄罗斯发布的统计数字,欧俄双边贸额易2015年下降10%,而美俄双边贸易却逆势上扬6%。欧俄经济困局中的资本外逃大潮大多流向美国。美国企业也趁欧洲竞争对手的缺失,在俄罗斯市场大展拳脚。如美国的德克萨斯州的贝尔直升机公司和俄罗斯乌拉尔飞机制造厂签署合作协议(虽然后者的母公司在制裁黑名单上),在叶卡捷琳堡组装贝尔公司的单引擎轻型直升机;位于莫斯科的波音公司研发中心项目依旧在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

俄罗斯贸易量是多少

俄罗斯在2018年全球出口了价值4493亿美元的商品。

从大陆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出口的54.5%按价值出口到欧洲其他国家,而36.8%出口给亚洲进口商。较小的百分比流向非洲(3.8%),北美(3.4%)和拉丁美洲(1.2%),不包括墨西哥,但包括加勒比地区。

鉴于俄罗斯人口为1.41亿,其在2018年的出口总额为4493亿美元,对于这个欧亚大陆的每个居民来说,大约为3,200美元。

以下出口产品组代表2018年俄罗斯全球出货量中的更高美元价值。此外,还显示了每个出口类别在俄罗斯总出口方面所占的百分比。

一,包括石油在内的矿物燃料:237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2.9%)

二,钢铁:234亿美元(5.2%)

三,谷物:105亿美元(2.3%)

四,宝石,贵金属:101亿美元(2.2%)

五,包括电脑在内的机械:92亿美元(2%)

六,木材:90亿美元(2%)

七,肥料:82亿美元(1.8%)

八,铝:66亿美元(1.5%)

九,铜:54亿美元(1.2%)

十,电机,设备:49亿美元(1.1%)

欧盟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内容比较多,发不全,你要看全部内容就打开参考资料里面的链接就可以了.

欧盟是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区域经济集团,同时又构成了我国出口贸易三个主要的区域市场之一欧洲市场的主体。世纪之交,美国经济的减缓,日本经济的下滑,使得与欧盟贸易成为关系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课题研究试图从战略高度对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做一探讨,以把握其长期发展的脉络。

一、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政策

(一)中国与欧盟贸易的总量分析。

之一,中国对欧盟贸易的发展。中国与作为一个区域性经济集团的欧共体及欧盟的贸易关系,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双边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见表1。

21年中,我国对欧盟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13倍,出口增长了15倍,进口增长了12倍,净出口从逆差2亿多美元到顺差近50亿美元。可以说,这段时间对欧盟贸易的发展使欧盟成了我国对外贸易三大市场之一。

第二,中国对欧盟贸易的阶段性发展。我国对欧盟的贸易在过去的21年中显示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

从总量上看,我国与欧盟的贸易发展形成三个阶段,1985年以前进出口总额在百亿美元以下徘徊,1986~1992年在百亿美元阶段逐步走高,向上发展,1993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短短九年间,在高水平上实现了翻番。此外,如果与欧盟在这一期间扩张的进程结合起来,1986年和1995年的数字分别与上一年相比,增长率分别达到39%和28%,可以主要看做是欧盟吸纳了新的成员所产生的影响。

从进出口的对比关系上看,以1997年为界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之前我国对欧盟的贸易表现为逆差,其间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4年以前,双边贸易基本持平,逆差不大;1984年以后,贸易的增长伴随着逆差的扩大,1989年达到峰值,入超接近43亿美元;其后的七年中有五年维持在20亿-30亿美元之间。自1997年开始,我国对欧盟贸易长期的入超现象得以改变,这一现象在1996年已经显现征兆,该年逆差接近为零,并在1997年迅速转变为数十亿美元的顺差。

第三,中国与欧盟的双边贸易地位。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欧盟与美国和日本并列为三大市场。

在出口方面,我国的三大主要出口市场依次是美国、日本和欧盟,1999年分别占我国出口额的比重为21.5%、16.6%和15.5%,三者共计53%,如果考虑到经香港转口这三大市场的份额,则比重还会上升。欧盟位居美国和日本之后,为我国出口第三大市场。

在进口方面,我国的主要货源地依次为日本、欧盟和美国,1999年分别占我国进口额的比重为20.4%、15.4%和11.8%,三者合计47%,加上香港的转口,也可以达到50%以上。欧盟位居日本和美国之间,为我国进口商品的第二大来源地。

从进出口两方面来看,我国与这三大市场的进出口额超过了我国进出口总额的一半。1999年我国对这三个市场的依存度分别为,日本37%,排名之一;美国33%,排名第二;欧盟31%,排名第三。这一位次与1997年的日本、美国和欧盟的排序相比,欧盟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仍排在第三。但是,从依存度的动态发展来看,对日本的依存度基本未变,对美国的依存度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对欧盟的依存度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到美国自2001年国内经济开始减缓,日本经济长期不振的国际大环境,欧盟经济的相对平稳发展,使得我国对与欧盟的贸易关系具有了更大的依赖性,欧盟市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稳定与增长具有了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对欧盟的进出口贸易在欧盟的进出口贸易中所占的地位可以揭示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的特征。根据1997年的数据,欧盟向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美国占19.6%,瑞士占7.4%,日本占5%,俄罗斯古3.5%,中国占2.3%,仅排在第五位,且与排在之一位的美国相差七八倍,就是与瑞士这样的小国相比,也仅为其1/3;欧盟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美国占20.5%,日本占8.9%,瑞士占6.7%,中国占5.6%,排在第四位,与排名之一的美国相比,约为其1/4强,与瑞士还有1个百分点的差距。这一状况决定了我国国内市场在目前双边的贸易发展中能够对欧盟贸易政策产生影响的水平。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欧盟市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性超出了我国市场对欧盟进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性,显示出在双边贸易政策调整以及贸易谈判中,我国处于不利的地位。

(二)中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

贸易政策与贸易发展状况是平行的两条线索,相辅相成。贸易政策是以贸易实际为基础的,同时也会构造贸易发展的实际水平。

之一,我国与欧盟(包括其前身欧共体)贸易关系的回顾。我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1975年建交之前,双边的贸易发展属于民间交往的性质,由于与欧共体没有外交关系,双边贸易发展也只能通过与各个成员国分别进行。1975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双边贸易关系正式建立,1978年签署了贸易协定,成立了贸易联合委员会,并定期举行年会;1985年签订了经济与贸易合作协定。1994年欧盟开始实施亚洲新战略,并相继制定了三个专门针对对华关系的政策性文件,1995年通过了《中欧关系长期政策》,1996年通过了《欧盟对华合作新战略》,1998年欧盟理事会通过决议,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上删除,并通过《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把欧盟的对华政策提高到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同等重要的地位,标志着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一系列文件的主导思想是确立了欧中关系为欧盟亚洲新战略的核心。

欧盟多次表示支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中美有关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在1999年11取得成果之后,欧盟认为中美谈判解决了欧盟80%的问题,中欧谈判要解决剩下20%的问题,经过艰苦的谈判,双方最终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的谈判在2000年5月19日达成协议,成为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我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的特点。双边的经贸合作规模与双方的地位不相称。欧盟已经在战略上认识到亚洲以及我国是世界未来的重要市场,亚欧会议机制充分显示出欧盟各国 *** 观点的转变。但是,从双边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相互在经贸方面的依赖程度并不高,没有上升到主导的地位。根据一项研究成果显示,1991~1998年,我国与欧盟的贸易强度指数均在1以下,说明我国对欧盟的出口与进口都低于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比重,处于平均水平之下。

双方的贸易地位不平衡。我国与欧盟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特点各有千秋。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一个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而欧盟的成员大多数是OECD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均国民收入水平高,是世界三个更大的经济体之一,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这就决定了双方相互需要在程度上的差异。正如前面的贸易数据所揭示的那样,欧美之间的贸易是欧盟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日本等其他非欧盟国家以及欧盟成员国原殖民地国家与欧盟的贸易往来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位置,与之相比,欧盟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处于次要地位。而欧盟市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的重要程度就要高得多了。这种相互依存的程度差别,决定了在贸易关系中我国尚处于下风,较为被动。贸易关系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双边贸易关系发展的基本面貌,突出地表现在我国与欧盟之间贸易摩擦的启动方以及在处理贸易摩擦过程的态度及立场等许多方面。

第三,我国与欧盟间贸易存在的问题。我国对欧盟贸易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反倾销、单方面数量设限、普惠制框架和市场准入等方面上。

反倾销调查问题。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新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自1978年以来,已经有29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了422起反倾销调查,而其中欧盟占90起,排名之一。此外,欧共体也是对我国出口产品之一家提出反倾销调查的经济体。在欧盟的反倾销法中对我国的国有企业存在明显的歧视,认定国有企业享受 *** 的补贴,不接受相关企业提供的成本数据,而采取所谓的按照市场经济第三国同类产品成本的 *** 来判断与推算我国产品的倾销事实与幅度。

单方面的数量限制问题。1994年颁布了对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进行配额管理的办法,以欧盟统一的配额管理取代了国别限制,提高了数量限制的力度。对我国出口欧盟的鞋、陶瓷器皿等七大类更优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商品设置了进口数量限制。

非关税壁垒问题。在我国向欧盟出口的部分农产品中,通过农药残留等技术标准限制我国部分农产品对欧盟的出口,如1996年停止了从我国进口禽肉和部分水产品。

普惠制问题。1980年欧共体给予我国出口产品以普惠制待遇,促进了我国对欧共体的产品出口。但是欧盟于1995年开始分三个阶段实施为期十年的新普惠制度,旨在限制竞争力强的国家和地区享受这一待遇,只提供给最穷的发展中国家。我国被列入第二类国家即属于竞争力较强的国家,被划在不再给予普惠制待遇的范围内,我国的部分产品已经在之一个阶段(1995—1998年)中毕业,如我国出口产品在第二阶段(1999—2001年)中的规模继续扩大,有可能导致国家毕业。

市场准入问题。市场准入是欧盟手中持有的一个重要的谈判筹码,以正在逐渐扩大的欧盟市场的开放为条件,来换取对方国家开放市场。欧盟的贸易壁垒法规是采取市场准入措施的基本法规,据此欧盟可以单方面地暂时停止其所承诺履行的义务,单方面采取提高进口关税、实施数量限制的措施,作为向对方开放市场的要价。

上述问题相信会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的制度性框架可以得到妥善的解决。但是,欧盟市场的开拓仍然是摆在我国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四,中欧贸易关系的原因分析。决定我国与欧盟贸易关系发展的主导原因是双方在发展贸易上的意愿,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欧贸易发展新阶段主要是由双方的共同意愿推动的。从双边贸易地位来看,欧盟对亚洲以及中国的战略观点转变在双边贸易关系的改善上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我国与欧盟贸易的发展,除了地缘及历史上的原因之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受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影响:

1.企业开拓市场的成本。区域性经济集团的发展水平是影响市场开发成本进而构成影响我国对欧盟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欧盟在没有实施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之前,其各个成员的国内市场相对来说是比较狭小的,加上各国市场准入的规则不尽相同,对于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市场开发成本较高,而所能获得的市场发展潜力又十分有限。因此,欧盟市场的吸引力长期以来远不如美国和日本那样诱人。当欧盟的发展进入一个高级阶段,实现了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市场准人要求,对我国的出口企业来说,不仅扩大了市场容量,更重要的是简化了市场进入的规则,降低了市场开发成本,提高了市场的吸引力。我国对欧盟出口自1997年以来的高度增长,反映出出口欧盟市场的成本随其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在企业态度上的转变。

2.区域经济集团的排他性程度。任何一种区域经济集团,总会在成员与非成员之间勾画出种种区别,构成一种排他性的制度框架。欧盟的封闭性特征较之单独的日本市场以及作为北美自由贸易区成员的美国来说更为明显,从而影响了我国对欧盟贸易的发展。此外,欧盟组织的双层结构特征,也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对贸易的制约性。当欧盟成员国进口商品时,从保护国内市场的角度出发,倾向于采取较为固定的欧盟规则;当出口商品时,一方面倾向于采用灵活的成员国标准,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获得竞争上的好处,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欧盟的出口指导政策,甚至市场准入政策,帮助其出口产品的推进。这表现为一种区域经济集团,其行为较单一国家更为复杂,在维持集团内部的利益均衡时往往会以牺牲外部利益为代价。因此,对非成员国来说,构成排他性,提高进入的成本以及形成不稳定的贸易环境。

3.贸易转移的干扰。欧盟内部各个成员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产品结构不同,比较优势不同,然而却要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以及市场开放政策,这就必须以中等发达水平甚至是较为落后国家的水平,作为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在敏感的产品上,不同成员国的游说能力,如农产品利益集团,对相应的贸易政策就会发挥较大的作用,使非成员国在相应的产品出口上面对挑战。

二、促进对欧盟贸易的战略对策

(一)对我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的基本判断。

之一,我国与欧盟贸易将在一个稳定的体制框架内获得积极的发展。我国已经明确把欧盟作为出口的三个主要市场之一,国内的相关政策及运行体制也纳入了这一基本判断的轨道。欧盟推出了亚洲新战略,对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进行了重新定位,双边的贸易磋商机制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了十多年的运行,证明是有效的。

第二,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望在“十五”期间保持较高的增长,出口竞争力继续提高,美国和日本市场潜力在近期内发展的空间受其国内经济运行状况的限制,国际经济形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这一基本格局将有可能持续5—10年,从而提高了欧盟市场在我国发展出口贸易中的战略地位。

第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与欧盟的贸易关系提供了国际化规则的框架,有利于克服欧盟实施的不正当贸易政策,但是也有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反倾销调查问题,前景主要取决于双方的政策意愿,其结果直接影响我国对欧盟出口的发展。

(二)影响我国对欧盟贸易的因素。

之一,欧盟扩展的贸易转移效应。欧盟的扩张,不断地吸纳新的成员,就会不断地出现所谓的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围绕欧盟市场的贸易格局就会不断地进行调整,对非成员国来说,肯定是一种不利的因素。任何一种区域性经济集团,在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都会形成贸易机会上的落差,欧盟作为一种还在不断扩大之中的集团,也在所难免。从理论上讲,新成员与第三国在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资源禀赋等方面越是相近,产生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的几率就越大,通过贸易实现的国际分工格局就会作出调整。在欧盟计划发展的新成员中,在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介于欧盟原有成员与我国之间,而且具有地缘上的优势,对我国的贸易发展构成了一定的竞争威胁。

第二,欧盟的战略目标在于我国的国内市场。欧盟视点转向亚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进入我国市场。欧盟对华政策的转变主要是由于21世纪全球经济的增长点向亚太地区转移,其中我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是引起这种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从欧盟与我国经贸关系发展的主体内容来看,自1993年以来,欧盟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迅速增长,从投资项目、协议外资和实际投资等方面都较改革开放的前14年提高了10倍,在我国项目数、合同外资和实际投资三个方面所占的比重分别从2%的水平上升到5%、9%和8%的水平。

欧盟重视亚洲市场,其基本利益在于进入我国国内市场,分享我国对外开放为发达国家提供的市场机会,投资带动我国出口欧盟的机会并不大。据资料显示,欧盟在华投资的企业有15%完全没有出口,出口比重低于产值50%的企业占78%,超过50%的仅占7%。这显示出欧盟对华投资的基本目标是我国的国内市场。据该报告援引的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显示,欧盟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以中国国内市场为主要市场的占59%,以欧盟为主要市场的仅占19%。如果考虑到出口比例要求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会予以取消;欧盟投资带动向欧盟出口的比重还会下降。投资带动贸易的机会,尤其是双边贸易的机会不是投资的主导方面,对提高我国向欧盟的出口作用有限。

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下述原因造成的,一是我国国内市场是吸引外商投资的主要动因;二是欧盟对内部市场的保护或封闭性较高,导致对外投资的企业在市场选择方面形成了进入外部市场的倾向,这从一方面可以看出,作为一种区域性的经济集团,在内外部的市场上面,显示出保护内部市场,扩张外部市场的倾向。这为我们在理论上认识这种区域性经济集团的特点提供了较好的佐证。

第三,欧元进入流通的潜在影响。欧元进入流通的更大受益方当然是欧盟各个成员国,更大受益领域是在欧盟内部市场。但是,欧元的启动为我国开展与欧盟成员国的贸易往来也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欧元的全面启动为我国企业提供了贸易的便利。从技术上讲,一种统一的货币,不论其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如何,总是会比十多种货币具有贸易结算上的便利。

欧元汇率的稳定性会高于以往各国货币汇率的稳定性。在欧元启动之前,各国货币的汇率是以各国国内的经济为背景的,欧元启动之后,欧元汇率开始以欧元区的经济为背景;以国内经济为基础的汇率运行机制有可能会诱使各国出于国内经济的考虑调节本国货币汇率,向外转嫁消极影响。而欧元汇率以欧元区国家的经济为基础,一方面是欧盟经济相对于各国经济会较为稳定,另一方面调节欧元汇率有可能在各国间产生利益的此消彼长,汇率变动的可能性会由于内部的力量而抵消,从而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这给我国与欧盟开展贸易往来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汇率环境。

欧元的成长会在多大程度上代替美元,参与国际结算货币的市场份额,都会为欧盟的贸易伙伴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增加欧元的贸易结算量,不仅对欧贸易,也会对其他国家的贸易结算带来稳定的因素。

(三)促进我国对欧盟贸易的战略对策。

之一,从战略高度上认识并重视对欧盟的贸易。欧盟是我国出口的三个主要市场之一,其动态的组织发展一方面在深化经济集团的组织化水平,另一方面在不断地扩大其市场容量的规模与潜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市场中令人瞩目的一个经济体……

 欧盟一体化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欧盟是当代世界经济中更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其一体化进程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制定对外政策时,都不能不考虑这种一体化政策和成果的影响(王鹤,1999;管新平,何志平,2003)。

一、欧盟与亚洲

在欧盟的概念中,亚洲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根据欧盟的统计数据,亚太地区的人口占世界56%,GDP占世界25%,国际贸易总额占世界22%。该地区又是几大宗教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因而,亚洲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在文化领域都是欧盟重要的伙伴。欧盟与亚洲的经济和贸易关系,对欧洲自身的发展和繁荣极其重要。整个亚洲占欧盟对外出口总量的21%,是欧盟第三大贸易伙伴地区。在欧盟的对外投资总量中,亚洲所占的份额很大,有些亚洲国家是欧盟的重要投资者,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中,亚洲国家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加入WTO进一步加强了亚洲的实力。

二、欧盟与中国

欧盟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始于1985年,当年签署的《1985年欧洲共同体-中国贸易合作协定》,是欧盟与中国建立贸易伙伴关系的法律文件。根据这一协议成立的欧中联合委员会,每年都要对中国与欧洲贸易合作关系进行一次总结。1995年,欧盟委员会提出一个欧盟与中国关系的长期战略,称为“中-欧关系长期政策”。1998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题为“与中国建立全面的伙伴关系”的意见书。2000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该意见书的执行报告。这个报告规定了欧盟与中国合作的领域,以及和中国的对话。报告还强调了欧盟与中国在关于地区安全、经济贸易与政治等各领域进行对话的成果。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对欧盟与中国的贸易关系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经济改革以来,双边贸易增加了20多倍,1999年达到了700亿美元。欧盟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贸易顺差转变成2000年1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中国是欧盟的第三大非欧洲贸易伙伴国,前两者是美国和日本。在过去的5年间,欧盟一直是不包括香港在内的中国内地更大的外国直接投资商。如果欧洲公司对中国的投资继续以如此高的速度发展,整个欧洲对中国的投资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与美国和日本相媲美。

三、欧盟与日美

在欧盟提出建立统一市场以前,日本一直是重美轻欧的,但对于欧盟建立统一市场,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集中力量优先发展日欧关系。对于欧盟统一市场,日本采取了一种认真研究和积极介入的策略。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日本各界纷纷建立对欧盟的研究机构,加强了对欧盟统一市场的调查与分析。在日欧贸易关系上,日本长期保持顺差,日本对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大于欧盟,欧盟市场对日本极为重要,这种不平衡现象引起了欧盟的不安,成为日欧贸易战的导火线,但是,日欧贸易战主要集中在汽车和电器两个方面。

冷战结束以后,欧洲面临重建与改组的错综复杂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欧洲一体化及其与美国的关系经历着内容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与调整。一方面,冷战结束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政治安全环境,西欧对美国的依赖性显著下降。另一方面,西欧国家的经济力量的增长和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发展,使欧洲以欧共体为依托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和自信心增强了。但是,由于美欧军事力量上的严重差距,使欧洲战略上的独立还没有信心,而且欧洲在经济上还需要美国这个合作伙伴。对于美国来说,一方面不愿意,也无力像冷战前那样统领欧洲的安全系统,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就此结束它在欧洲的军事力量,失去对欧洲政治、经济的控制。因此,两者达成一个妥协方案,即在北约之内建立一种欧洲安全与防务特性。

无论在政治、军事结构上发生什么调整,美欧关系的主要方面仍然是合作与协调。除了双方仍然有着共同的战略安全利益和共同的自由民主传统和价值观以外,欧美双方是重要的经济贸易伙伴。长期的经贸关系使他们的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很高。同其他地区和国家相比,欧美之间的贸易壁垒较少,经济联系的质量较高,经济法规趋于一致,彼此协调的余地很大。虽然亚太地区目前在美国的贸易量超过欧洲,但是,美国与亚太地区存在巨大的贸易逆差,而美国在欧洲则有较大的顺差。在对外投资上,欧洲在美的投资经济效益大大高于亚太国家在美投资,而且,欧洲法规等环境比较健全,消费偏好比较相近,两者合作更加容易。

西方的秩序是和西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共同利益就是他们的共同繁荣和稳定。到20世纪末,西方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始终占据世界经济的优势地位,美国、西欧和日本占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0%以上,占世界贸易的60%以上,占世界每年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80%以上,占世界更大的100家银行中的90多家,占世界更大500家公司中的多数。199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近60%流向了经合组织国家,国际贸易的82%和对外直接投资的68%是在顶层20%的国家间进行的。冷战结束以后,欧洲国家在美国的投资占欧洲对外投资总数的60%多,欧洲国家也是美国对外投资的最重要地区,尤其是英国和德国,始终处于美国对欧洲投资的前列。从贸易方面来说,位列于美国出口产品消费者前10个国家中,有英国、德国、法国和荷兰4个国家,而德、英、法、意则位列美国进口商品的前10名,因此,欧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建立在他们互为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以及科学技术上的相互需要所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美国2000年12月由国防部发表的关于欧洲的报告——《加强跨大西洋安全面向21世纪的美国战略》,全面阐述了美国在欧洲的“至关重要的利益”所在。它一方面说明了什么是美欧之间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说明了美欧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利益是交织在一起的。

四、欧盟与拉美

欧盟是拉丁美洲的第二大外国投资商,从这个意义上说,欧盟已经成为拉丁美洲国家进行公共事业改革和促进私营企业发展的主要捐助人。1994年以来,欧洲对拉美的投资总额显著增长,主要投向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委内瑞拉。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洲投资银行先后和15个拉美国家签订了框架协议。欧洲对拉美的出口总额在其后的10年里翻了一番,以至在欧盟和拉丁美洲之间出现了贸易顺差。欧盟已经成为阿根廷、巴西、巴拉圭和乌拉圭组成的南美联盟的之一贸易伙伴。

拉美和欧盟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性质一直是属于传统型的,欧盟主要从拉美进口原材料,而向拉美出口工业产品。最近,两地之间的贸易关系又有了新的进展,欧盟与墨西哥之间签订了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自由贸易协定,同时与阿根廷、巴西、巴拉圭、乌拉圭和智利等国进行谈判,寻求放宽限制的可能性,欧盟与安第斯地区国家(包括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委内瑞拉)和中美洲国家也有合作关系,帮助这些国家根除非法毒品交易。

五、欧盟与东欧国家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欧共体与东欧国家的经济贸易联系逐渐发展起来,到1989年东欧剧变以前,欧共体已经与匈牙利等东欧国家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合作协议,取消了东欧国家向欧共体的出口配额和其他数量限制。1989年以后,东欧国家在政治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掀起了回归欧洲的浪潮,欧共体为帮助东欧国家的经济重组并使其纳入到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之中,避免由于东西欧之间的经济失衡影响整个欧洲的稳定,对东欧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大力推进东西欧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欧共体与东欧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初签订的欧洲协议。欧洲协议包括四部分内容:自由贸易、经济技术合作、财政援助、政治对话。其中更具实质内容的是自由贸易部分,其目的是分阶段引进双向的自由贸易。欧共体还受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委托承担参加24个西方国家联合援助东欧的协调工作。该项目促进了东欧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长期发展。东欧国家在以后的年代里,陆续有国家加入欧盟。

六、欧盟与俄罗斯

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巨变结束了东西欧对峙的冷战格局,但是,以俄罗斯为首的独联体国家由于其政治、经济、军事地位以及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的特殊性,没有像东欧国家那样被纳入到回归欧洲的浪潮中。欧盟对俄罗斯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一方面,欧盟希望能够维持冷战结束后对其有利的经济形势,避免一个过于强大的俄罗斯成为其政治、军事对手,重新对欧盟的安全构成威胁;另一方面,为维护欧洲政治经济稳定,避免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在转轨过程中陷于长期混乱甚至倒退,欧盟又必须尽力支持俄罗斯的政治经济改革。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可能接纳俄罗斯入盟,俄罗斯也不会有这方面的想法,但这并不妨碍与俄罗斯的经济贸易关系。

由于欧盟主要是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政治军事色彩很弱,所以与俄罗斯合作关系发展的比较顺利。1994年在希腊召开的欧盟首脑会议上,欧盟与俄罗斯签署了“伙伴关系与合作协议”,取代了欧共体与前苏联在1989年签署的贸易与合作协议。与旧协议相比,新协议超出了贸易领域,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诸多领域建立起伙伴关系。根据协议,欧盟和俄罗斯每年举行两次 *** 首脑和部长级的政治对话,同时,视情况需要进行其他级别的会晤。在经济方面,欧盟肯定俄罗斯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支持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他国际贸易组织;在贸易方面,给予俄罗斯多种优惠;俄罗斯对欧盟投资者进入俄罗斯投资提供自由和保障,允许欧盟金融机构进入俄罗斯并给予优惠,欧盟公司与俄罗斯公司享有同等权利。这一协议是自冷战以来,首次将俄罗斯与西欧的组织机构联系起来,标志着俄罗斯与欧盟在意识形态和经济领域的对抗结束,欧盟希望通过向俄罗斯打开大门来促进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和政治稳定。欧盟对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还通过塔西斯项目进行援助,支持这些国家的经济改革。

七、欧盟与地中海地区

欧盟虽然在军事上落后于美国,但是,这并不否定欧盟具有的“软安全”能力,即欧盟在欧洲作为政治经济中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性、非战特点以及对周围国家的吸引力和吸纳能力。欧盟是世界上更大的贸易集团,欧盟及其成员国构成了约55%的国际发展援助资金和66%的所有贷款援助资金。欧盟的“软安全”能力是北约等组织所不具备的。欧盟的“软安全”能力在冷战以后有重要的发展,其利用和发挥“软安全”作用的意愿也非常强烈。其“软安全”政策主要体现在对中东国家的经济援助、欧盟东扩,以及欧盟发起的针对巴尔干地区的稳定公约和欧盟对地中海的对话关系上。地中海是欧盟周边政策关注的第二个重点地区。在这一地区的非欧盟成员国与欧盟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这些国家主要是法、意的殖民地,独立以后在经济上是欧共体的传统市场,战略上不论是从资源供给还是从交通畅通来说,对欧洲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是冷战后欧盟对外政策的又一个重点所在。

通过能源与贸易联系,东南欧地区的发展可直接对欧盟各国的稳定和福利构成威胁。欧洲能源供给的大部分要靠从这一地区进口,其中包括65%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进口,每天约3000艘船只要经由地中海运送到欧洲。1996年,西班牙天然气需求的74%,意大利的50%,以及法国的29%都是从马格里布国家进口的。同一年欧洲出口额占阿尔及利亚进口总额的67%,突尼斯的69%,利比亚的66%,摩洛哥的57%。正是因为欧盟成员国与地中海地区的相互依存关系,欧盟及其地中海伙伴国都认识到“地中海两岸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构成了共同面临的挑战,需要一种全面协调的对应措施。”1994年,欧盟埃森理事会原则上通过了欧盟-地中海伙伴关系计划。欧盟-地中海伙伴关系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它提供了欧盟与地中海国家就广泛关心的各种问题进行对话与合作的框架。尽管欧盟与地中海的关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它的机制化的走向和多层面的交流,有助于两地区的合作。

八、欧盟与八国集团

所谓八国集团指每年一度的西方八国高峰会议,参加的国家有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日本、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在俄罗斯加入以前称为西方七国高峰会议。八国集团不是一个组织,也不是一个机构,不是建立在某个协议之上,也没有秘书处。八国集团是世界主要强国的首脑之间的年度聚会。考虑到欧盟的作用,八国集团认为有必要邀请欧盟参加高峰会议。欧盟则抓住这个机会,表达欧盟的观点和立场。许多问题不是靠几个大国首脑之间的会面和讨论就可以解决的,还必须听取其他国家和民间团体的意见,这也是八国集团在高峰会议之外还要邀请其他国家和民间团体参加专题会议的原因。欧盟委员会在与民间团体的关系和磋商上具有丰富的经验,这也是欧盟对八国集团会议的一大贡献。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黑娃体育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