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去世了的简单介绍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80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袁隆平去世的原因?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我国著名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湖南长沙,与世长辞。享年91岁。
就在袁老先生去世的不久前,这位在我国乃至全世界杂交水稻事业发展中,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还带病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坚持科研工作。他与他的团队人员一起,探讨双季稻亩产3000斤攻关项目的实施方案。
如今,老先生带着对他人生中最后一个科研目标的希冀,以及对其钟爱一生的杂交水稻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袁花花走丢”后已被找到
5月13日晚,一则“袁花花走丢”的消息引发关注。据悉,花花是12日晚8时许离开家的,奶奶非常着急难以入眠。花花已于14日凌晨2时许找到。袁花花是袁隆平爷爷于2020年5月1日收养的,目前约2岁3个月大,已绝育。
花花的“私人医生”胡磊告诉北青报,他们连夜寻找,花花已于14日凌晨2时许找到。袁花花是袁隆平爷爷于2020年5月1日收养的,目前约2岁3个月大,已绝育。
胡磊表示,之后会考虑给花花配猫牌或定位器。2020年5月1日,袁隆平收养了一只小猫,为它取名袁花花,此后它经常陪着袁隆平听各种汇报。2020年7月,袁隆平的家里,袁隆平学生李建武来向他汇报,各地水稻实验田的亩产情况,袁花花陪伴在旁边。
以上内容参考 澎湃新闻-沉痛哀悼!袁隆平院士逝世
袁隆平什么时候去世
2021年5月22日。
2021年5月23日,袁隆平同志治丧办公室发布消息:“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5月24日(星期一)上午10:00,在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将举行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
2021年11月15日上午,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之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直到2021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市民自发送别:
5月23日,长沙,阵雨,阵阵清风吹过,空气中夹杂着潮湿与丝丝寒意。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的前一夜,通往明阳山殡仪馆的道路两旁,很多冒雨前来的市民手持黄花,神情肃穆,来送别袁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袁隆平
以上内容参考凤凰网-袁隆平遗体送别仪式前夜
袁隆平怎么去世的?
自然死亡。
2021年5月22日13点07分,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2021年5月24日上午,袁隆平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
2021年11月15日上午,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
人物成就: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之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袁隆平去世了吗?
逝世了......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还记得他的成就吗?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之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 *** 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1997年,他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之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之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
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2006年开始推广,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之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袁隆平仍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2011、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2007年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计划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到2012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扩大到在50个县市区实施,面积为882.2万亩,增产稻谷达9.62亿公斤。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2013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2016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测产验收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同样该攻关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更高纪录。
......
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新华网评)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之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新浪网评)[3]
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 *** 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 *** 评)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今天,共和国痛失袁隆平院士。“我更大的愿望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国士无双,致敬,缅怀!
“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走了,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被誉为“水稻之父”的袁隆平院士去世了,是儿子回家告诉我的。刚听到这个消息感觉很突然,也很难过。原以为之前的摔跤经过医生的治疗会好起来的,没想到就这样离开了我们。虽然说生老病死是时间常事,是自然的循环规律,但还是不愿面对这样的悲伤。
刚看到一篇文章,爱稻的男孩回忆袁隆平院士。他是杭州市临平区乾元小学六年级的男孩苏陈峻,听到袁爷爷去世的消息,心里难过的说不出话来。他说更大的梦想就是像袁爷爷一样,种出更好吃的水稻。为此他还给袁爷爷写过一封信,而且不只收到了袁爷爷的回信,还收到了他赠送的书,让他学到了很多水稻的知识。
学校的唐校长向记者讲述:他们学校一直做的是耕读文化,通过学校课程和德育文化、家校活动等进行传统农耕文化教育。在活动中,苏陈峻和其他队员们亲自戴上手套,拿起镰刀,亲身体验收割、筛谷、观看碾米,了解从稻谷到米的过程,真切地感受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现今社会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忆苦思甜”的观念也仿佛离我们远去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更体会不到那些“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来之不易,只是单纯的理解诗中的含义。
虽然国家也提倡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我不知道大学里是什么情况,但我知道从小学到高中学校食堂里都提倡“光盘行动”,以带动孩子们节约的意识,避免过多的浪费食物。我个人认为还不够,真的应该像苏陈峻的学校一样,给孩子们开设一些实践活动或者一些相关的课程,让孩子们都能够真正去体验一下农耕的辛苦,与粮食的来之不易。
袁隆平院士一生都为研究水稻而努力,搞科研,带团队,倾其一生为社会为解决人们的温饱,实现粮食安全做出了那么多贡献,甚至走出了国门,很多国家也。
举国同哀,全国各地市民网友都在自发鲜花送别袁老。我们也应该以身作则,带动孩子们勤俭节约,珍惜每一粒粮食,也不浪费每一粒浪费粮食,算是我们对袁老的微薄的回报和深切的怀念吧。
真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也希望有更多的像苏陈峻那样热爱水稻事业的青年一代,继承袁老的衣钵,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前行;像袁老一样为中华复兴建功立业,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