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马谡不把张郃堵在山里(打败马谡的是张郃)

heiwantiyu 22-11-21 6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2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街亭之战马谡上山扎营,为何居高临下被张郃击败?

看街亭之战一定要配合诸葛亮之一次北伐总体战略来看,因为街亭之战只是诸葛亮之一次北伐中的一次局部战役,而且这个局部战役的成败影响到诸葛亮之一次北伐总体战略的成败,街亭之战的重要性在于他是决定诸葛亮之一次北伐胜负的关键性战役。

诸葛亮之一次北伐的总体战略是:声东击西、阻击援军、攻取陇右。

所谓的声东击西就是指赵云和邓芝率领一支作为疑兵的部队在箕谷牵制曹魏关中主帅曹军的主力,然后诸葛亮率领主力直取战略目标陇右五郡。所谓的阻击援军就是指马谡率领的街亭守军在街亭这个关键战略位置阻止魏军援军进入陇右,因为街亭是从关中进入陇右的唯一道路。所谓的攻取陇右,就是诸葛亮亲率主力在陇右五郡攻城拔寨,如果没有魏军援军,陇右的地方军根本不是蜀汉主力的对手,这就是诸葛亮之一次北伐的总体战略。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的战略目标就是:夺取陇右五郡。

所以,从诸葛亮之一次北伐的总体战略部署来看,马谡在街亭的任务就是阻止魏军援军进入陇右,只要马谡在一定时间内阻止了魏军援军进入陇右,因此诸葛亮夺取陇右的战略目标就能达成,至于马谡在街亭要阻止魏军多久,这就要看诸葛亮夺取陇右五郡需要多少时间,只要诸葛亮夺取了陇右五郡,占领了城池,即使这个时候魏军进入陇右,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击败诸葛亮,诸葛亮就能达到战略目标,夺取陇右。

所以,诸葛亮需要马谡做的就是阻止魏军前进,一定要注意是阻止魏军前进并通过街亭进入陇右,这个任务的关键是阻止,而不是打败或者击败魏军,更不是在街亭无所事事,放任魏军通过街亭,那么马谡在街亭做了什么?

诸葛亮北伐图

以三国志的记载来看,马谡在街亭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命令,而是放弃城池与水源上山扎营,马谡为什么敢不听诸葛亮的命令,更大的可能就是他认为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同时他认为在山上扎营可以扩大战果,而完成诸葛亮给他的任务。

街亭的地形现在已经很难说得清楚了,根据史书的记载街亭有城池,然后有水源穿城而过,而在城池的南边还有一座山,这座山暂时叫南山,这也是马谡驻扎的山,这座山是易守难攻打,一是因为居高临下,二是因为山路难行,山下的部队想要进攻山上,只能靠徒步而行,魏军多是骑兵部队,马谡想以地形来抵消魏军骑兵的优势,这样蜀军的山地作战部队就能发挥作用。

马谡

以三国历史来看,蜀军的山地兵有优势,因为蜀汉地形本就多山,但是蜀军骑兵很少,而魏军恰恰相反,魏军的优势是骑兵和步兵,而没有山地兵,蜀军擅长在山上作战,马谡想把战场预设到山上,所以从这些方面考虑,马谡做的没错,马谡的错误就在于战略的错误。

马谡不是不可以驻扎士兵在山上,但是不能把主力驻扎在山上,因为他的任务是阻止魏军前进通过街亭的,如果蜀军主力都在山上,那么魏军还是可以直接通过街亭的,只是通过后也会把背后及运输线暴露给蜀军,但由于魏军人多势力众,再加上赵去与邓芝的疑兵被识破后,魏军只会派出大量的增援部队攻打街亭,街亭是难以守住的。

但是,街亭并不是守不住,这个道理就在于马谡的任务不是死守街亭,而是阻止魏军进入陇右,马谡只需要在合适的时间(诸葛亮拿下陇右五郡)内守住街亭,马谡就算成功完成了任务,但马谡犯了几个小错误:

街亭地势

1、山上驻扎导致补给困难。

正常情况下,人只能坚持三天不喝水,如果超过三天,身体就会出现问题,如果七天不喝水,人就会死亡,南山上是否有人已经弄不清楚了,一般来说,水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山上如果没有水,马谡怎么会犯这个常识性错误。

驻扎在山上的蜀军需要从后方及山上运输粮食上山,山上的人越多,运粮任务越难,当时的山不像现在,那个时候是完全没有路的,所有的路都是现场开辟出来的,困难可想而知,马谡没有考虑到这些困难,这就是犯了错误。

2、魏军围而不打。

马谡没有想过魏军可以选择围而不打,事实上,王平手下的军队是驻扎在山下的城池,但由于王平手下的军队数量太少,只有千余人,而张郃手下的魏军先后有5万人,王平根本挡不住,就算加上驻扎在山上的蜀军,蜀军总兵力也不及张郃的一半。

张郃

张郃身经百战,看出来马谡的失误在于后勤补给,根本不需要攻打山上的蜀军,只需要围住南山,三五天马谡就会没吃没喝,到时候就是大败,这是马谡的失误。

3、不应该把主力驻扎在山上,如果弄一支数量不多的军队驻扎在山上,马谡就能成功守住街亭。

如果马谡只弄一支军队驻扎在山上,然后把主力部署在山下,那么张郃是很难拿下街亭的,一是因为张郃是远道而来,而且还是急行军,手下士兵疲惫不堪,更不用说作战,而蜀军则是以逸待劳,战斗力肯定比魏军强。

二是马谡如果在山下扎营,可以提前做好防御措施,比如建好鹿角、修建及加固城池,那样的话,马谡的军队在短时间内都不可能击败马谡,而且蜀军还有高翔和魏延各率一支军队在街亭左右两边的山中协助马谡镇守,张郃如果应付认真防守的马谡是没法短时间内击败的,可是马谡偏偏就犯了错误。

诸葛亮与马谡

最后,马谡还有错误,就是以为在山上扎营能够让蜀军置之死地而后生,比如项羽的破釜沉舟和韩信的背水一战都是先置之死地激发士兵极大的战斗热情而后生的,为什么马谡就不能成功,而项羽和韩信能成功呢?

其实,项羽和韩信能成功的关键在于对手,项羽的对手章邯和王离轻敌了,韩信的对手陈馀同样大意了,所以他们能成功,而马谡的对手是身经百战的张郃,五子良将硕果仅存的名将,识破了马谡的计谋,所以马谡败了,马谡也同样败在了骄傲轻敌上,或者说马谡完全是纸上谈兵的才能,毕竟他是之一次独自率军作战,没有经验,就是马谡犯的错误。

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

《失空斩》是一出戏,不过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恐怕是真的。因为马谡的确丢失了街亭,诸葛亮斩杀马谡留下几滴泪也是应该的。

据《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命马谡都督诸军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由于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被张郃打得大败,因而丢掉了街亭。

陈寿先生惜字如金,没有明确记载,马谡如何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如何举动失宜。结合《三国演义》来看,诸葛亮也没有明确要求马谡在哪里驻扎,只是特别叮嘱副将王平,一定要在要道之处下寨。并且说只要守住此地,就是取长安的之一功。

那么,问题就来了。马谡没有在要道扎营驻守,而是跑到了山上躲了起来。这是否就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举动失宜呢?

01

马谡去街亭干嘛去了?

诸葛亮说街亭是一个既无城郭也无险阻的地方,那为何诸葛亮一定要守呢?

为了证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罗贯中先生提前作了铺垫,从司马懿口中说出街亭的重要性,此乃咽喉之地,只要断其粮道,诸葛亮不战自退。

诸葛亮的粮道在哪里呢?

诸葛亮从汉中出兵,大军屯于祁山,街亭远在汉中西北、祁山正北。难不成诸葛亮要从南安、天水、安定魏国三郡补给粮草吗?这是不可能的。

诸葛亮是想从斜谷取长安,派遣马谡守街亭的目的是避免司马懿派遣军队从街亭、祁山方向,抵达汉中,绕道诸葛亮大军背后,切断从汉中给诸葛亮大军补给粮草的要道。

这是很厉害的一招,马谡不在要道扎营,拦阻张郃大军,却躲到山上去了。如果张郃直接放弃与马谡纠缠,直奔汉中,这很危险,诸葛亮的如意算盘岂不就打错了吗?

可偏偏马谡很傻,跑到了山上,而张郃更傻,不是直接放过马谡直奔汉中,反而是要围困马谡。这令诸葛亮没有想到,超出了意料之外。

在豹眼看来,马谡还是很聪明的,是有想法的。

如果张郃真的像司马懿、诸葛亮这些伙计安排的那样,张郃直奔汉中,那么马谡下山跟在张郃 *** 后面,断绝了张郃的归路和粮草的补给,然后与诸葛亮大军前后夹击,张郃就不得劲了。

02

事出意外,张郃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套路出牌

没想到张郃不仅不听诸葛亮的,甚至司马懿的安排也不听。到了街亭就不走了,不去断绝诸葛亮的粮道,却要围困马谡。

这不刚刚好吗?马谡成功的拖住了张郃,让他不能通过街亭,去断绝诸葛亮的粮道,岂不是很好呢?

再看一下诸葛亮的安排,派遣给马谡二万五千人守街亭,又令高翔带一万人守列柳城,又唤魏延领本部人马,至少五千,屯于街亭之后,决意要让街亭万无一失。

诸葛亮咋就这么任性,家里开矿吗?就那么一点兵力还要撒芝麻盐似的。

这个安排看似天衣无缝,其实是漏洞百出。本来就兵力不足,还不能集中优势兵力,岂能不败?

既然知道高翔不是张郃的对手,那叫他去干嘛呢?知道魏延很厉害,非他不能对付张郃,为啥最后才想起来让他去呢?

史料记载北伐之前,魏延向诸葛亮提出了子午谷奇谋,罗贯中完全采用了《后汉书》记载的魏延具体的计划建议,诸葛亮没有采纳。诸葛亮就因为这个原因,不把守街亭的重任委托给他。

可最后交战的结果是,张郃五万人马对阵马谡、王平、高翔、魏延四万,在被四路围攻的情况下,依然把他们打得大败。

虽然马谡等被打败,但毕竟张郃没有能够断绝诸葛亮的粮道,而且从战役描写的过程来看,马谡驻扎山上还是很正确的。

张郃围困马谡,王平、高翔、魏延从外围再包围张郃,里外夹击,让张郃腹背受敌,这岂不是很好的策略吗?

但是,高翔不行,魏延又不很卖力,他们能够活着回来就不错了。

03

马谡就是一个冤死的鬼

街亭一战来看,诸葛亮整个部署就是错误的。战略部署错误,不管战术如何得当,很难取得战役的预期效果。

马谡驻扎在山上没毛病,如果他在陆地驻扎死的更惨,恐怕不用让诸葛亮为难,在街亭就被张郃杀死了。

不要说诸葛亮根本不可能有能力派遣给马谡二万五千人马,即便有,在陆地被张郃围困,还能有生路吗?很可能马谡、高翔、魏延被张郃各个击破,几无生还。

马谡违背节度该杀,不听号令岂能容忍。但马谡在山上扎营没有大错,这恐怕不是失败的主要原因,马谡也不会因此而被杀。

战略得当,战术失误,可能导致局部的失败;但战略失误,无论战术如何得当,只能保全局部,不会改变整个战役失败的命运。

奇迹是有的,但之所以出现奇迹,是因为奇迹出现的概率很小。

如果总是战略失误,靠几个小战术得当,就屡屡取得成功,那还叫奇迹吗?

失掉了街亭,整个战役就失败了,无论在山上扎营多么正确,都已经毫无足道。因为任何战术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总有一些漏洞。失败了,就往往会过分扩大它的漏洞,反而把它合理的地方给忽略了。

许多人对马谡失街亭特别感兴趣,豹眼一向认为诸葛亮智慧超人,总想找到诸葛亮一定要守街亭的原因,可实在是找不到其合理的地方。这也是豹眼总想回答这一类似问题的原因所在,找不到理由,豹眼永远在纠结中。

马谡在山上扎营有没有一定的道理?你怎么看?

马谡在山上扎营的行为毫无道理,不仅没有道理,而且还错得离谱。看待马谡的行为,一定要从诸葛亮之一次北伐的整体战略来看,马谡根本没有理解诸葛亮的战略,擅自上山扎营,导致诸葛亮之一次北伐全盘皆输。

从事后诸葛亮的行为来看,之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夺取陇右五郡,在诸葛亮的军事行动逐渐明朗化后,曹魏大部分有识之士都看出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以赵云疑兵吸引曹魏关中一部分主力,以马谡和蜀军守住街亭和上土邽,阻断曹魏关中援军,然后诸葛亮自已来收割陇右五郡。曹魏陇西郡太守游楚就明确对攻打陇西郡的蜀军说:如果你们能阻断陇西一个月时间,陇西郡不用你们攻打就会投降,如果你们蜀军做不到,那么就不用徒劳无功,这样只会增加负担。

游楚说的阻断陇西,其实也就是诸葛亮在做的,如何阻断陇西呢?曹魏的援军的关中进入陇西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大路,叫陇山道,适合大部队开进,陇山道的西边尽边就是街亭,另一条是小路,叫渭水道,只适合小股部队行军,而且难走,渭水道西边的尽边是上邽,而街亭和上邽就是诸葛亮重点阴击曹魏援军的两个点。

换句话说,诸葛亮只要守住了街亭和上邽这两个点有一个月时间,曹魏援军就进不了陇西,诸葛亮就能顺利占领陇西五郡,就能达到之一次北伐的战略目的。现在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到街亭和上邽,街亭是马谡在守,上邽已被蜀军包围,只要马谡能守住待亭,诸葛亮就能达到目的。换句话说,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守住街亭,即使守不住,也要拖延时间,只要蜀军把魏军阻击在街亭超过一个月时间,蜀军就算赢。

接下来看马谡怎么守呢?马谡跑到山上安营扎,放弃街亭城池和水源,等于是把魏军入进街亭,结果自已被魏军所围,断了水源,不攻自破,马谡为什么要这么干?这就是战略意图的理解问题,或者是马谡想建功立业,上山扎营就是想居高临下打防守反击,模仿当年黄忠冲击夏侯渊一样,居高临下冲锋,击败魏军,马谡的算盘打得挺好的,但是张郃率领的魏军根本不吃他那一套,结局大家都知道了。

马谡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能不能守住街亭呢?当然能守住街亭。史书明确记载街亭是有城池的,古代的城池一般是阻道而建,你不打下来,根本不可能会绕过去,守城池才是守街亭,马谡弃城池上山扎营,完全是大错特错。马谡至少有N多 *** 可以阻击魏军,守住街亭:

1、守城加固防御设施。马谡到达街亭的时候,魏军还没有到,如果守街亭,马谡可以利用魏军没到的时间,加固城池,修建防御措施,就算魏军到达,也是攻城战,没那么容易打下城池的。2、利用时间加强防守。诸葛亮北伐的消息传到曹魏时,曹睿很快就做出判断,派出张郃率军五万从荆州出发,赶往陇西支持,也就是走陇山道。张郃可是从荆州出发的,从荆州到街亭有700公里,张郃急行军走了20多天。

在张郃进军的同时,马谡已经占领街亭,蜀军已经进入陇西,就等着阻击魏军,张郃所率领的5万军队是不可能一下子赶到街亭的,有个先后顺序,况且曹魏也没有5万这么多的精锐骑兵,张郃先期到达的街亭的军队很可能只有数千精锐骑兵,猜测只有五千人。如果马谡守城,张郃没有攻城武器,怎么攻?短时间内根本打不下来,张郃是急行军,人疲马困,七百多公里,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马谡以逸待劳,在士气上也有先机,短时间内张郃没有办法拿下城池。

3、利用地形前出防守。陇西地区山多,关中地区是平原,张郃走的陇山道也就是山谷之间的夹道,到街亭时谷口更加狭窄,马谡完全可以利用地形,派出斥候前出二十里打探消息,在谷口部署重兵抵御,御敌于城门之外,不要放张郃进入街亭,就算把谷口堵塞也不能放张郃进来。马谡完全可以加鹿角,挖沟道,拿石头堵塞谷口,甚至砍树挡住谷口,只要能增加张郃进来的难度,无所不用其极,蜀军有十几二十天的时间差,完全可以做到,可是马谡做了吗?没有。

马谡从头到尾就搞错了,他不是守街亭,而是想打个防守反击,想立个大功,违背了诸葛亮之一次北伐的战略,他在街亭之战中的行为完全没有道理。

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驻守街亭时非在山上扎营?

在夷陵之战后,刘备把蜀汉的大批军队人才损失殆尽,自己也因此病死在白帝城。临终前,他托孤于诸葛亮。而诸葛亮也不负众望,他在接受托孤重托后,加紧训练军队,稳定政局。在平定南方的叛乱后,诸葛亮就准备进行北伐。在建兴五年,诸葛亮率领军马进驻汉中,上奏了著名的《出师表》,表明了自己的意愿。六年春,诸葛亮开始了他的之一次北伐。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是这样记载诸葛亮之一次北伐的经过的: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 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 ,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通过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之一次北伐完全出乎曹魏意料之外。因此在刚开始取得了出敌不意的效果,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叛降了诸葛亮。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但是,在接下来的阶段,曹魏的皇帝曹叡亲自镇守长安,并调遣曹魏的精锐中央机动军团张郃部,共计五万步骑兵,增援陇上。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派遣马谡为先锋,与张郃决战。但是,马谡违背了诸葛亮的节度,处置军队不当,被张郃大败,使得诸葛亮进无所据,被迫撤退。诸葛亮的之一次北伐失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街亭之战是诸葛亮之一次北伐的关键性的一战,这一战的失败直接导致了诸葛亮之一次北伐的失败。这一仗,在《三国志马谡传》中是这样记载的:

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

在《三国志张郃传》中 则是这样记载的:

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於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南安、天水、安定郡反应亮,郃皆破平之。

这样我们可以从双方的记载中对街亭之战的轮廓了解个大概,马谡驻守街亭违背诸葛亮的指示,这个指示就是下据城守街亭。而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示,反而依阻南山,使得张郃得以断了马谡的汲道,使得马谡不战自乱,被张郃打得大败。

从战术的角度来看,马谡的失败可谓咎由自取,无可辩驳。

但是,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场战斗,就会看出一些其他的东西。作为一军的统帅,诸葛亮的身上是不是也有一定的责任呢?

首先,是用兵上的问题。诸葛亮兵出祁山,是想先占领陇东高原,然后再依托陇上的人力物力,居高临下进取关中。但是,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出兵一个月后张郃兵团才赶到陇东。在这段时间里,面对极度空虚的关陇地区,诸葛亮的效率并不高,并没有迅速抢占战略要点。也没有对曹魏的增援有足够的认识,造成了军事上的被动。

第二,既然要占领陇上高原,就必须先阻塞曹魏的援军之路。这条道路是最为关键的关陇道。这条孔道长几十里,一端是固关,一端是陇坻。如果控制住这条陇道,那么就保障了陇上的军事行动。可是,我们可以看到,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诸葛亮居然没有去抢占这个最重要的军事目标。多达六万的主力在陇上无敌人的地带进行着武装大 *** 。致使张郃所部毫无困难的冲过陇道,直捣诸葛亮的腹心。这是诸葛亮更大的失策。

第三,陇道要点没有占领,诸葛亮就把目光投向了街亭。街亭远不是那些不懂地理的人所说的,是所谓的要塞。它只是个五总路口,地理平坦,四通八达。这样的地方,以山地步兵为主的蜀军,面对步骑混编的张郃集团,是极难守住的。

第四,诸葛亮违众任用马谡,造成大家不服,将帅不和。马谡是有能力,但此人缺乏历练,初次领军,就把这样艰巨的任务交给他,是不恰当的。大家对这个参谋出身的将领阳奉阴违,在关键的时候军心很容易崩溃。

第五,马谡缺乏战斗经验,有畏惧之心。所谓上山,并不是马谡说的,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而实际上是马谡畏惧曹魏找的借口。虽然说诸葛亮后来说在祁山蜀汉的军队多于曹魏,但是,曹魏五万人马是集中使用的,而诸葛亮的六万大军是分散的。马谡的军队数量肯定不如张郃。质量也不如张郃,这仗对于马谡来说已经是必败之局。因此,胆怯的马谡才不顾诸葛亮的交代,上了南山,企图依托地利对抗张郃。

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谡上山是有着他的考量的,但是,在当时的不利条件下,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马谡,即便是不违背诸葛亮的交代,也是难以取胜的。

马谡为何不听恩师诸葛亮的话,而选择在山上扎营呢?那样做,有什么道理?

要想弄清楚马谡为什么要在山上扎营,首先得弄明白,诸葛亮交给马谡的任务是什么?从事后来看,诸葛亮之一次北伐的目的就是要拿下陇西五郡:陇西郡、南安郡、天水郡、广魏郡和安定郡。魏国在诸葛亮之一次北伐前,实际上关中及陇右的防备是相当松懈的,认为蜀汉没有实力进攻曹魏的关中及陇西地区。

曹魏在关中的军事力量,主要集中在长安到陈仓一带的关中地区,诸葛亮的目的是拿下陇西五郡,如果曹魏想要支援陇右的话,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走陇山道,而街亭就是陇山道西边的关口,另一条路是渭水道,这条路是小道,不适合大军行进,渭水道的西边关口就是上邽。只要诸葛亮堵住了街亭和上邽,魏军就救援不了陇右,诸葛亮所率领的蜀军主力就能拿下陇西五郡,诸葛亮之一次北伐就能达到目的。

所以,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守住街亭,不让曹魏的主力救援部队进入陇西,只要马谡在街亭堵住了魏军,就算完成了任务。从关中经陇山道到达街亭的路,实际上是山谷间的一条路,谷口就是街亭,据史记记载,待亭有城池可守,既然是谷口,街亭周边山也比较多。

马谡无论是在山上扎营也好,还在据城而守也好,任务就是堵住魏军,不能让魏军进入陇西,否则任务就失败了。从事后的结果来看,马谡非旦没有完成任务,而且被张郃击败的时间极短,甚至连为诸葛亮争取时间都没有做到。马谡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要在山上扎营?

我相信诸葛亮在安排任务前,已经非常清楚的向马谡说明了任务的重要性和如何部署,从王平执意劝谏马谡和街亭之败后诸葛亮的处罚情况来看,马谡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上山扎营属于个人行为。古代的城池,一般是依险而建,根据地形起到不拿下城池就无法通过的目的,如果街亭有城,一定是建在谷口的正对面,起到扼守谷口道路的作用,否则城池也没用,如果守城,魏军是没有这么容易通过街亭,或绕过城池进入陇西的。

马谡被派去守街亭时,他是不知道他的对手是谁的,至少对手张郃,那是后来局势明朗后,马谡才知道他的对手是张郃,马谡之所以弃城,而上山扎营,之一个原因就是没有考虑到他的对手是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是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第二个原因,前提是你得顺利完成任务,如果马谡守住了街亭,完成了任务,那么他是选择上山扎营,还是选择据城死守,都不是问题,关健是马谡失败了,所以要追究他的责任。

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灵感,多半来自刘备打汉中之战时,命令黄忠在定军山扎营,然后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打一个防守反击,黄忠当年就是这样斩杀了魏军主帅夏侯渊,如果马谡能成功斩杀魏军主将,将会立下不世之功。换句话说,马谡上山扎营的第三个原因是马谡立功心切,马谡想通过在山上扎营,在防守魏军的同时,利用居高临下的地位,冲击魏军,立下大功,以便更好在日后的蜀汉发展,可惜马谡败了,只要马谡败了,所有的责任都是马谡的责任,这就是成王败寇的理论。

马谡选择上山扎营的第四个原因,就是马谡缺少实际领兵打仗的经验,而诸葛亮能将马谡放在如此重要的位子,也是要承担用人责任的,所以在马谡失败后,连诸葛亮也自贬三级。从事后王平带领千余人,就挡住了张郃的情况来看,只要马谡据城以守,张郃一时半会是无法拿下街亭城池的,张郃到达街亭的先锋部队一定是骑兵部队,很可能还缺少攻城武器,只能望城兴叹。

街亭之战马谡要是按诸葛亮说的临路扎寨 不屯兵于山上 能挡住魏军吗 感觉他说的也有道理 临路驻扎 无险可守

即使驻扎在街亭,也很难守住城池。

原因也并不复杂,马谡的统兵能力,以及作战意志都差得太远了。马谡之所以舍弃了街亭城池,跑到了城南的山上,有人分析其原因是街亭年久失修,很多地方已经破败不堪,不利于坚守。同时,马谡为了获得居高临下的优势。

其实,城池的问题,相对而言还是容易解决的。行军打仗,安营扎寨是常事。特别是诸葛亮,行军素来稳重,所以,蜀兵的工程能力很强。马谡有到山上安营扎寨的时间,不如派士兵砍伐木头,运送土石,将街亭的薄弱之处适当整修一下。更何况,街亭城池地势相对较高,对于从东南方向发起进攻的张郃而言,马谡照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

马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军队被指挥的很混乱。而且,战事稍有不利,“众尽星散”,马谡不但控制不了军队,连他自己都带头逃跑了。这正是一将无能,累死千军的明证。马谡并非可以临阵指挥的将才,他仅仅是一名可以提出建议,供主帅参考的参谋而已。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诸葛亮攻祁山时,众人都建议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人任先锋,但诸葛亮不听,任命自己十分赏识的参军马谡领导诸军,后于军事重地街亭防御曹魏将领张郃的进攻。

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节度,举措烦扰,更加舍弃水源,选择登上南山据守而非占据山下的城镇;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

张郃到后,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王平此时命自己所领的军队鸣鼓自守,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王平得以有时间收拾残军,并率领败军撤回。

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于是,迁西县一千多户撤回汉中。后马谡与将领李盛、张休等人被处死,黄袭被夺兵。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黑娃体育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