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量教育的问题(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看法和建议)

heiwantiyu 22-12-16 8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9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英盛观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不能简单图快,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在坚决破除不利于人才培养和成长的体制机制障碍的基础上,综合改革、辨证施治。

南京大学充分认识到按教育规律管教学、确立一整套教学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力图通过制度保障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努力在增加教学投入、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健全教学组织机构上用心思、下工夫、谋实效。

增加教学投入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学校在“985工程”中设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包括培养模式创新计划、高水平课程建设计划、教师教学发展计划、改进育人环境计划和教学资源建设计划等5大类计划453项,对创新人才培养经费实施“上不封顶”的政策。

教学师资队伍是深化教学改革、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设置了教学岗教授和副教授,激励积极投身教学一线的教师;增设各项教学奖励,每年由学生评选“我最喜爱的教师”;将教学工作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对教学工作不达要求者实行一票否决制。在评价教师时,实行四个“一视同仁”,即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一视同仁,教学研究项目与科研项目一视同仁,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一视同仁,教学带头人与科研带头人一视同仁。

健全教学组织机构是教学改革可持续的重要支撑。学校先后成立了“教学发展中心”“教学研究与评估中心”“考试中心”,逐步实现教学的“管、办、评”分离,从而对教师教学提供切实的指导,对教学改革提供理论的支持,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对考试考核给予有力的规范,确保了高质量教育教学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世纪。我国大学一定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正本清源,回归大学之本,不断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继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学如何抓质量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 秦绍德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规范的教育体系、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 *** 、建设好教师队伍、改进教学管理等方面全面着手加以努力。我们的教育教学体系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一路走过来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为国家工业化道路服务的痕迹比较浓,专业化的教育比较成功,在当时的情况下为共和国的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但是这一体系显然已不适应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经过30年改革开放这一体系有了不少进步,但还需要进一步改造。这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队伍。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一是要有足够数量称职的教师,生师比不能过高,这样才能要求教师的课程质量。二是要千方百计激励、动员教师在教学、人才培养上增加投入。现在教师负担很重,几副担子一肩挑。要减少教师的行政 *** ,校内设立专司科研的研究员系列,要求教授多上本科生课程。许多优秀教师的身上有着天生的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对此要奖励倡导,以良好的师德师风熏陶日益增多的新教师。三是要保障教师的学术水平。高水平的课程得有高水准的学术保障,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在这一点上是统一的,这是大学教学和中学教学的根本区别。

提高教育质量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受教育者,但不是被动的机器。因此,人才培养要着眼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的生动活泼发展的成才环境,更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内在积极性。要为他们开设尽可能多的选修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转专业,得到“第二次选择”的机会;接受外校的插班生;增加在校学生出国交流机会;增加学生课外与教授通过科技活动等进行接触的机会;为个别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等等。总之,要因材施教,发扬个性。公共服务和后勤保障设施也要树立“用在学生身上最值得”的观念,舍得投入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明确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南开大学校长 龚克

所谓“培养什么人”,不同时代面临不同的问题。从当今的时代来看,有几个突出问题是必须要考虑的。首先,世界的发展需要是可持续的,我们要培养的人就是能够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人才。以气候问题为例,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科技问题,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司法问题、国际关系问题等等。我们过去培养的工程师,都是利用自然界的能量来节省人力。今天,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能量的开发是要付出环境代价的。如何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知识等“嵌入”到大学教育之中,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直接涉及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中国的发展进入了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国家的新阶段,我们要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我们以前培养的人才,都是适应特定工业化岗位的专门人才。而信息化改变了工业化和整个社会的面貌,电子信息渗透到各个领域,并且和这些领域结合,这种情况直接冲击了过去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说我们之前培养的人是善于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跟踪国际科技发展的人,那么现在我们就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用我们独创的科学技术、我们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来履行我国的大国责任。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谁都阻挡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独立自主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生产的各个要素,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合作,所有这些问题在今天都显得特别突出。我们要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的人才。他们要有全球视野和应对国际化问题的能力,适应全球化带来的一系列新要求。

第四,现在是知识加速更新、信息爆炸式增长的时代,人才的专业口径要宽、适应能力要强。如果过去人们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够一个人用一辈子,那么现在即便是一个人不换岗位,他所做的工作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这种情况就需要一个人有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对“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我认为对人才最基本的要求是学习能力强。而且,那种少数人凭着兴趣去搞发明创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当今的人才一定是要善于团队合作的。 质量意识要内化为自觉行为

湖南工业大学校长 王汉青

外部监控是指国家和地方 *** 、社会对大学教学质量的监控,内部监控亦即大学教学质量自我监控,是大学组织按照自己的标准自觉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动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内部监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固有观念的束缚和路径依赖,质量监控仍没有跳出原有质量管理的框架,真正有利于大学组织健康发展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不成熟,迫切需要在观念更新、模式构建、策略实施上取得突破。

提高教学质量的真正动力源自大学组织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要形成这种追求,关键在于大学组织质量建设主体意识的强化。因此,在质量监控观念更新上,首要的任务是实现由“外控为主”到“内控为主”的转变。长期以来,由于机制体制的原因,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一贯以 *** 主导的外部监控为主。片面的外部监控,由于难以顾及诸多组织的差异,导致质量标准同一、监控模式单一,遏制了大学个性的发展,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的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以“本土化”的质量标准为监控依据,以大学组织和组织内部成员对质量建设的高度自觉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科专业的特殊性与多样性,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的个性、特色发展。

其次,要牢固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基于质量管理的变革愿景,虽然产生于企业管理实践,但非常切合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实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大学质量管理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到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要特别强调过程监控,因为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果某个环节达不到质量标准,质量链条就会断裂,整体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同时,全员参与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都是空中楼阁。要通过质量文化建设,催生质量意识,内化为自觉行为,筑牢全员参与的思想基础。

质量不是靠检查出来的,而是生产创造出来的。大学组织的“生产一线”就是教学,对教学一线的质量监控,必须充分发挥一线教师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随着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以管理重心下移为主旨的学院制改革取得进展。因此,大学内部质量监控的重心在教学基层,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监控模式。

实践证明,构建以学校主导、学院为主、全员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这种监控模式下,学校倾力于教学质量标准建设和目标管理,学院倾力于具体教学活动监控和管理,师生员工能自觉评价和调整自己在工作或学习中的行为,从而实现质量监控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使内部质量监控的各种力量形成合力。该模式在操作层面可以通过实施校内学院教学工作评价制度来实现。校内学院教学工作评价的重点,是各学院的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目的在于客观评价各学院的教学工作,准确诊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激发师生质量意识,实现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国家将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我国教育现面临哪些困境?

现在教育要推进高质量的发展,就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师资力量不够庞大,而且面临着师德方面的问题,而且现在的教育资源还是不够充足,不同的地方还存在教育不公平的情况,还有就是教育资源的分配。

我国应如何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教育推动教育强国。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教育现代化建设中,也应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人,一方面,应该转变观念,从守护者转变为参与者,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融入现代化教学设备,从而真正实现高效课堂。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知识底蕴和涵养,将融合课堂和情景课堂融会贯通,多层次讲解。

平等化教育推动教育强国。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我国 *** 加强教育经费投入和农村学校建设。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首先,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放下姿态,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其次深入理解学生的想法,使自己与学生的思维保持一致,从心理上给予关心与关爱,做学生的知识者,引导者和倾听者。

个性化教育推动教育强国。爱迪生说:“良好的个性胜于卓越的才智。”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在学习 *** 、性格、擅长领域都有自己的个性。作为教育人,应注重生本教育,倾听学生的想法,调整自我教学方式,达到教学个性化;同时,应用心观察每位学生,发掘其长处,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信心,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 ,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因此,我们必须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平等,发展教育个性,以期教育现代化推动人才建设,促进教育强国。

举例分析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应关注哪些方面的建设

1、“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基本理念。

系统提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构建教育质量评估监测机制等重要举措;在教育目标、教育思想、教育过程、教育评价等方方面面,都体现了改革创新设计的整体性和综合施策。

2、教育现代化首先把目标聚焦于建设高质量的教育。

也可以说高标准教育现代化目标的主要内涵就是建设高质量教育,而建设高质量教育的核心任务应该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建设高质量教育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目标

一是高标准的教育目标现代化。

建设高质量教育是时代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使命,是由中高收入国家教育水平提升到高收入国家教育水平的客观要求,是教育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由之路。

二是创新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化。

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作为重要战略任务,这是新时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主题,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一招。我们所要建设的优质教育是面向未来持续创新的教育,是革除传统教育弊端的教育。

小学如何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小学如何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这一核心需要通过两条路径来实现:一是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二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等,最终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两大路径中有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机制创新;三是教育评价制度根本性改革。两条路径的畅通和三个关键问题的解决需要四个条件予以辅助:一是建设以德为先的教师队伍,二是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三是坚持教育公平,四是出台系列制度化教育政策,推进教育改革。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什么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

从教育实践主体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学生公平与教师公平。学生公平是指对待和评价学生公平与否的问题;而教师公平则是指对待和评价教师公平与否的问题。

从教育活动过程来看,可分为教育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起点上的公平是指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均有开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过程公平是指教育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以平等为基础的方式对待每一个人。结果公平即教育质量平等。

从教育公平的结果是根据一定的公平原则进行操作而产生的这一角度来看,教育公平可分为原则的公平、操作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教育公平原则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操作的公平需要把操作的步骤合理化,固定下来,形成公平的程序,还需要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监督机构及配套的技术手段,进而保障结果的公平。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黑娃体育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